60余万尾淞江鲈鱼成功繁殖长江口 10月“游”上餐桌
产生日期:2013-05-17 01:59 来源: 东方网
据《i时代报》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上海地区不见了淞江鲈踪影,让不少市民惋惜不已。
为了让淞江鲈重回申城,2011年5月,复旦大学淞江鲈项目组启动了长江口淞江鲈原种的采种工作,并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的大力协助下,采得了几十尾小鱼苗。科技人员如获至宝,随后在松江区松江鲈园内的原良种基地和四鳃鲈园内的成鱼养殖基地,紧锣密鼓地进行该原种的驯化与养殖、亲鱼的遴选与培育、苗种的繁殖与生产等一系列种群扩繁工作。
复旦大学王金秋博士介绍说,截至今年5月,项目组共繁殖长江口淞江鲈F2代水花鱼苗60余万尾,2厘米左右的淡化鱼种20余万尾,在自行设计建造的模拟自然生境淞江鲈繁养系统中和鱼苗培育池中,建立起了稳定的长江口淞江鲈人工种群。淞江鲈终于“游”回来了,并将一代代繁衍下去,不会再消失了。
产量扩大 价格将亲民
人工繁殖的成功,也意味着这一江南名鱼重上餐桌成为可能。
王金秋介绍说,淞江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照相关规定,野生的不能吃,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也不能吃,要“孙子辈”才能上市。预计到10月份,人工繁殖的第二代就可以长大成“鱼”,端上餐桌了。
在价格方面,以前引进种群的淞江鲈每年产量只有几千尾到一万尾,价格也令人咋舌——每斤1000元左右,一尾几十克重的淞江鲈也要两百多元。此次人工繁殖成功的本土淞江鲈肥美度比之前的品种更好,也更适宜上海的气候环境。随着产量扩大,淞江鲈尊贵的身价也有望更加亲民。今后,研究者还将尝试,让个头只有十几厘米,重量只有四五十克的淞江鲈再长大点,最好一年四季都可以供应,让更多的食客可以品尝到“鳞之首”的美味。
重回苏州河仍需时日
虽然回到了长江口,但要让淞江鲈完全游回“故里”苏州河,仍需要时日。
王金秋表示:“淞江鲈现在的洄游通道不畅通了,从长江口一上来一道一道的闸门,另外由于长江口春天捕蟹苗等等,它们无法越过。另外囿于自然条件,淞江鲈从小吃饵料生物的,这个系统中饵料生物不够了,苏州河污染也很严重,里面没有生物了,淞江鲈回来没得吃了,可能活不下去了。”
虽然暂时无法回苏州河,但仍有部分水域已经做好准备接收淞江鲈。项目组在一个人工湖做了实验,把淞江鲈放进去,淞江鲈生活得很好,证明当地水质已经准备好了。鱼已经准备好了,部分水也准备好了,但是管理上还需要准备。“万一有人捕捞怎么办?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王金秋表示,希望“我们的鱼”尽快进入自然界。
消失了几十年后,曾经在长江口、特别是在上海松江地区特别繁盛的“江南名鱼”淞江鲈又重新回来了,而且,这一次,淞江鲈不会再走了!昨天,复旦大学淞江鲈项目组传出消息,截至今年5月,该项目组成功建立了稳定的长江口淞江鲈人工种群。淞江鲈也将逐步推向市场,预计今年10月份,更多的市民有望尝到这一传说中的美味。
四腮鲈鱼
学名“淞江鲈”,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鱼之首,据说其鱼肉久烹不老,冷时不腥,特鲜,被推为“鳞之首”。历史上,淞江鲈野生种群在长江口最为繁盛。
为了让淞江鲈重回申城,2011年5月,复旦大学淞江鲈项目组启动了长江口淞江鲈原种的采种工作,并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的大力协助下,采得了几十尾小鱼苗。科技人员如获至宝,随后在松江区松江鲈园内的原良种基地和四鳃鲈园内的成鱼养殖基地,紧锣密鼓地进行该原种的驯化与养殖、亲鱼的遴选与培育、苗种的繁殖与生产等一系列种群扩繁工作。
复旦大学王金秋博士介绍说,截至今年5月,项目组共繁殖长江口淞江鲈F2代水花鱼苗60余万尾,2厘米左右的淡化鱼种20余万尾,在自行设计建造的模拟自然生境淞江鲈繁养系统中和鱼苗培育池中,建立起了稳定的长江口淞江鲈人工种群。淞江鲈终于“游”回来了,并将一代代繁衍下去,不会再消失了。
产量扩大 价格将亲民
人工繁殖的成功,也意味着这一江南名鱼重上餐桌成为可能。
王金秋介绍说,淞江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照相关规定,野生的不能吃,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也不能吃,要“孙子辈”才能上市。预计到10月份,人工繁殖的第二代就可以长大成“鱼”,端上餐桌了。
在价格方面,以前引进种群的淞江鲈每年产量只有几千尾到一万尾,价格也令人咋舌——每斤1000元左右,一尾几十克重的淞江鲈也要两百多元。此次人工繁殖成功的本土淞江鲈肥美度比之前的品种更好,也更适宜上海的气候环境。随着产量扩大,淞江鲈尊贵的身价也有望更加亲民。今后,研究者还将尝试,让个头只有十几厘米,重量只有四五十克的淞江鲈再长大点,最好一年四季都可以供应,让更多的食客可以品尝到“鳞之首”的美味。
重回苏州河仍需时日
虽然回到了长江口,但要让淞江鲈完全游回“故里”苏州河,仍需要时日。
王金秋表示:“淞江鲈现在的洄游通道不畅通了,从长江口一上来一道一道的闸门,另外由于长江口春天捕蟹苗等等,它们无法越过。另外囿于自然条件,淞江鲈从小吃饵料生物的,这个系统中饵料生物不够了,苏州河污染也很严重,里面没有生物了,淞江鲈回来没得吃了,可能活不下去了。”
虽然暂时无法回苏州河,但仍有部分水域已经做好准备接收淞江鲈。项目组在一个人工湖做了实验,把淞江鲈放进去,淞江鲈生活得很好,证明当地水质已经准备好了。鱼已经准备好了,部分水也准备好了,但是管理上还需要准备。“万一有人捕捞怎么办?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王金秋表示,希望“我们的鱼”尽快进入自然界。
消失了几十年后,曾经在长江口、特别是在上海松江地区特别繁盛的“江南名鱼”淞江鲈又重新回来了,而且,这一次,淞江鲈不会再走了!昨天,复旦大学淞江鲈项目组传出消息,截至今年5月,该项目组成功建立了稳定的长江口淞江鲈人工种群。淞江鲈也将逐步推向市场,预计今年10月份,更多的市民有望尝到这一传说中的美味。
四腮鲈鱼
学名“淞江鲈”,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鱼之首,据说其鱼肉久烹不老,冷时不腥,特鲜,被推为“鳞之首”。历史上,淞江鲈野生种群在长江口最为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