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迹多年松江鲈鱼将重回市民餐桌
产生日期:2008-06-05 06:02 来源: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讯(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陈孝斌)记者从松江水产良种场获悉,科研人员昨天把1万尾松江鲈鱼人工繁殖鱼苗投放到了养殖场,这标志着绝迹沪上20多年的松江鲈鱼终于“游”出实验室。专家介绍,今年10月底,市民有望重新品尝到这种濒危名鱼的美味。
松江鲈鱼是一种濒危的江南名鱼,与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并称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为保住这一珍贵鱼种,近年来上海市有关专家积极开展人工育苗、养殖技术研究。由于松江鲈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照规定,其人工繁殖子二代才可食用。于是,科研人员把人工培育出的子一代作为亲本繁育子二代,批量收获了可食用的人工繁殖下一代鱼苗,并开始探索大批量人工养殖技术。
上月,第一批100尾大规格的松江鲈鱼鱼苗“游”出实验室,被放养到松江鲈鱼养殖生态园进行“试水”。之后,上海海洋大学生命学院的专家开展多项试验,不断改进完善养殖技术。目前这100尾鱼苗长势良好,鱼身长度达到10厘米左右,体重约在20克到25克,达到食用规格。看到小批量鱼苗“试水”成功,课题组决定在6月4日正式放养1万尾人工繁殖的鱼苗,开展规模化的商品鱼养殖技术应用。
该课题组主持人、上海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潘连德告诉记者,松江鲈鱼十分“娇气”,对水质和饵料要求也特别高。它们的生长期在淡水环境,繁育期却在咸水环境,因此科研人员不得不通过技术开发,人为制造出盐度变化的水环境。饵料也必须是鲜活的河虾和小鱼,而且在不同生长阶段,它们对饵料的大小有着不同的喜好,需要专门在过滤池中养殖亲虾,让其自行繁殖,然后每天人工捞取小虾、小鱼投喂。一旦技术控制不到位,就可能影响到这些鱼儿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不过等到明年3月,松江鲈鱼的下一代鱼种又将出膜,届时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还将大幅提高。
目前,课题组正抓紧积累松江鲈鱼人工繁殖、鱼苗培育、商品鱼集约化养殖等技术,从而为松江鲈鱼走上全人工养殖产业化之路做好准备。
在获知松江鲈鱼“游归”故里后,不少市民时常来电询问这种鱼的生长情况。为此,松江水产良种场正计划申请经营利用许可证等资格证书,待到1万尾鲈鱼鱼苗长到一定规格后,就会举办面向市民的赏鲈鱼、尝鲈鱼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