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上海粮食生产要推广松江模式 吸引青年农民回归
产生日期:2013-03-28 01:33 来源: 东方网
东方网报道:26日和27日上午,市委书记韩正分别前往松江区和嘉定区,调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结合部管理工作。在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时,韩正指出,上海贯彻中央1号文件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结合本地实际,形成适合大都市农业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上海粮食生产要大力推广松江模式,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使农民增收。郊区要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适应市郊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26日上午,韩正和市领导尹弘来到松江泖港镇腰泾村村民李春风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在乡野田头,韩正与35岁的农民李春风亲切交谈,问他种几亩地、年收入多少?李春风告诉市领导,一家种植200亩粮食,每年饲养生猪1250头,年收入有20多万。韩正还走进养猪场察看,了解养殖运作模式。李春风说,养猪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大公司统一供苗、供料、防疫、管理、收购、结算,他们是代养,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有机肥还田,生猪安全有保证。
在泖港镇范家村,市领导察看了村民张小弟的泖兴农机合作社。张小弟承包200亩地种植粮食,拥有自己的机械化农机具。走进工具棚,韩正问道:“机械设备都是自己买的吗?”“自己买,政府给予农机购置补贴,补贴比例占到60%-70%。这些机械不仅自家用,还能服务其他家庭农场,总计800亩。”“这大大增加了你家收入吧?”韩正问,张小弟笑得合不拢嘴。
在泖港镇政府,韩正与区、镇的负责同志座谈,了解松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一步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松江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推广粮食家庭农场模式,到去年底全区粮食家庭农场已发展至1206户,经营面积13.66万亩,占全区粮食面积的80%。
韩正说,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一步步向前推进,松江区已探索出一条国际化大都市郊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实践证明,土地流转不能为流转而流转,应该有利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农村改革和发展。上海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推广粮食家庭农场模式,将土地所有权与种植权分离,能有效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是上海粮食生产经营方式的一次深化改革。推广家庭农场模式,有效提高了郊区粮食生产的劳动效率,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还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有效保护耕地和农村生态。上海粮食生产要大力推广松江模式,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吸引青年农民回归农业,实现劳动致富。
27日上午在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和火线村,韩正和市领导丁薛祥、尹弘察看了新村民家园、村民大舞台和来沪人员信息中心。在村民活动中心和来沪人员租住的房屋内,韩正与大家亲切交谈,询问就业和生活情况。在太平村联勤工作站内的新村民信息中心,市领导了解实有人口信息登记情况。太平村党总支书记苏兴华告诉市领导,太平村十分注重基层民主建设,村里的事让村民知晓、让村民作主、让村民监督、让新村民参与、让村民满意。村里还建立了新村民党支部和新村民管委会,实现新村民自我管理服务,促进了区域和谐。
在太平村村委会,韩正和区、镇负责同志座谈交流。他说,城乡结合部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面对城乡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公共服务政策和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城乡结合部城市管理、安全管控、公共服务和平安建设水平。要面向未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决不能患得患失、丧失调整发展的机遇。要市区联动,合理控制本市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通过“组合拳”把郊区建设管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