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菜机械收割 劳动力成本骤降
产生日期:2012-11-23 02:56 来源: 搜狐网
最新引进的收割机,一台一天能收割几百亩,将稳定菜价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鸡毛菜机械收割 劳动力成本骤降
本报记者 薄小波
今年上海“三秋”工作现场会上,最大的亮点,是市农委最新从意大利引进的一台蔬菜收割机的“亮相”。前不久,市农科院庄行综合试验站的鸡毛菜大棚里,这台收割机进行了试收割示范:9米宽120米长的菜陇,这台机器半小时不到就齐齐割尽。据介绍,这台蔬菜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割几百亩鸡毛菜,大大降低了蔬菜生产的劳动强度。鸡毛菜收割机械化试验的成功,让市领导、市农委和各级农口部门的代表们都兴奋不已。
鸡毛菜收割机械化试验的成功,为啥那么让人兴奋?这是因为,鸡毛菜生产成本能通过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关系到整个上海蔬菜市场价格的稳定,关系到上海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绿叶菜价格稳定成“重中之重”
上海人特别喜欢吃绿叶菜,而鲜嫩碧绿的鸡毛菜又是绿叶菜中的“当家小生”。鸡毛菜生长很快,温度适宜时十几天就能长一茬,最慢也不会超过一个月,这在因天灾或其它原因上海市场蔬菜供应青黄不接时,是最方便的“应急”蔬菜品种。而往往只要鸡毛菜的供应量和价格能够稳定,上海市场上的其他蔬菜价格也不会波动太大。上海“菜篮子”工程在保生产保供应稳价格的工作中,“重中之重”就是确保地产绿叶菜尤其是鸡毛菜的生产和供应。
但是,鸡毛菜这样的小叶型绿叶菜,过去一直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全靠菜农手工劳动,而采摘鸡毛菜的劳动强度又比较大。市蔬菜办主任陈德明介绍,过去一个农业工人割一天鸡毛菜,也就60元-70元工资,现在涨到100元,加上各种保险费、奖励等支出,要将近200元。这使得鸡毛菜的市场价一直降不下来,蔬菜淡季时,鸡毛菜价格最高更是要涨到十几元一斤,比肉还贵。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的问题,这几年郊区鸡毛菜的生产也开始下降,鸡毛菜成了确保绿叶菜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的“瓶颈”。
机械化“三管齐下”,自给率确保90%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稳定工作。2008年就下达了《关于确保上海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的工作意见》,其中明确了2009-2012年上海要确保绿叶蔬菜自给率达到90%。市政府还与9个涉农郊区县签订蔬菜生产责任状。市领导多次强调,上海要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优势,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特别是蔬菜生产机械化的水平,为稳定市场作出贡献。这几年,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适合蔬菜生产的机械,摆上了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
据市农委农机办主任施忠介绍,上海的思路是“三管齐下”:一是从国内已有的蔬菜机械中筛选一批,二是鼓励国内和上海的相关农机企业开发生产一批,再就是从国外引进。去年开始,市农委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开展了日本小型蔬菜机械和欧美大中型蔬菜机械的选型和考察,鉴于上海绝大多数蔬菜生产基地规模较小、种类较多,设施菜田以单棚为主,和日本的蔬菜生产和消费习惯相类似,日本的蔬菜生产机械相对比较适应上海市场生产现状,因此确定了先引进日本机械用于多点示范,欧、美更适合大面积农田的大中型机械作为试验少量引进消化的发展计划。不过,由于鸡毛菜在上海绿叶菜市场中的特殊性,在全面提高上海蔬菜机械化水平的进程中,引进意大利的蔬菜收割机用于鸡毛菜收割,这项蔬菜机械化试验的成功,就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据介绍,鸡毛菜要实现机械化收割,并不是引进一台收割机这么简单,收割机对作业条件有专门的要求,包括土壤性质、场地规模、土地平整度等多种条件,机械也需要一个配套组合。市农委这次先引进的一个台套就包括7台农机。而由市农机所专家刘建政带队的团队,在浦东沧海桑田公司的蔬菜基地连续奋战三个多月,吃住都在菜田里,自行消化开发,终于试制成功能和引进收割机配套的作畦机、播种机等机械。“三秋”工作现场会展示后,意大利引进的鸡毛菜收割机就可在沧海桑田公司的蔬菜基地正式投入生产了。
上海各菜区已添置冷库1253台套
陈德明解释,现在上海引进并试验成功的“鸡毛菜收割机”,并不适合小型菜园和农场,它比较适合几千亩甚至上万亩规模的菜田。除了主动要求试验的沧海桑田公司,可能会选择几个农田规模比较大的农场进行试用。他强调,对蔬菜机械化生产要很小心地控制,现在上海市场每天的绿叶菜需求是4000多吨,如缺乏计划性,每天几百亩上千亩的鸡毛菜收上来,也会把市场压瘫,造成“菜贱伤农”。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只是为了能把蔬菜价格稳定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吃菜当然不能只有鸡毛菜。目前,上海涉及各类品种的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正在全面推进,各菜区已完成了1253台套冷库的添置。郊区目前已选择了4个相对成熟的有代表性的蔬菜企业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上海的蔬菜机械化水平已在全国领先,都市现代农业不仅对整个中国农业现代化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对一个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国际大都市来说,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从而保障生产和供应的安全稳定,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报记者 薄小波
今年上海“三秋”工作现场会上,最大的亮点,是市农委最新从意大利引进的一台蔬菜收割机的“亮相”。前不久,市农科院庄行综合试验站的鸡毛菜大棚里,这台收割机进行了试收割示范:9米宽120米长的菜陇,这台机器半小时不到就齐齐割尽。据介绍,这台蔬菜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割几百亩鸡毛菜,大大降低了蔬菜生产的劳动强度。鸡毛菜收割机械化试验的成功,让市领导、市农委和各级农口部门的代表们都兴奋不已。
鸡毛菜收割机械化试验的成功,为啥那么让人兴奋?这是因为,鸡毛菜生产成本能通过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关系到整个上海蔬菜市场价格的稳定,关系到上海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绿叶菜价格稳定成“重中之重”
上海人特别喜欢吃绿叶菜,而鲜嫩碧绿的鸡毛菜又是绿叶菜中的“当家小生”。鸡毛菜生长很快,温度适宜时十几天就能长一茬,最慢也不会超过一个月,这在因天灾或其它原因上海市场蔬菜供应青黄不接时,是最方便的“应急”蔬菜品种。而往往只要鸡毛菜的供应量和价格能够稳定,上海市场上的其他蔬菜价格也不会波动太大。上海“菜篮子”工程在保生产保供应稳价格的工作中,“重中之重”就是确保地产绿叶菜尤其是鸡毛菜的生产和供应。
但是,鸡毛菜这样的小叶型绿叶菜,过去一直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全靠菜农手工劳动,而采摘鸡毛菜的劳动强度又比较大。市蔬菜办主任陈德明介绍,过去一个农业工人割一天鸡毛菜,也就60元-70元工资,现在涨到100元,加上各种保险费、奖励等支出,要将近200元。这使得鸡毛菜的市场价一直降不下来,蔬菜淡季时,鸡毛菜价格最高更是要涨到十几元一斤,比肉还贵。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的问题,这几年郊区鸡毛菜的生产也开始下降,鸡毛菜成了确保绿叶菜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的“瓶颈”。
机械化“三管齐下”,自给率确保90%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稳定工作。2008年就下达了《关于确保上海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的工作意见》,其中明确了2009-2012年上海要确保绿叶蔬菜自给率达到90%。市政府还与9个涉农郊区县签订蔬菜生产责任状。市领导多次强调,上海要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优势,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特别是蔬菜生产机械化的水平,为稳定市场作出贡献。这几年,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适合蔬菜生产的机械,摆上了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
据市农委农机办主任施忠介绍,上海的思路是“三管齐下”:一是从国内已有的蔬菜机械中筛选一批,二是鼓励国内和上海的相关农机企业开发生产一批,再就是从国外引进。去年开始,市农委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开展了日本小型蔬菜机械和欧美大中型蔬菜机械的选型和考察,鉴于上海绝大多数蔬菜生产基地规模较小、种类较多,设施菜田以单棚为主,和日本的蔬菜生产和消费习惯相类似,日本的蔬菜生产机械相对比较适应上海市场生产现状,因此确定了先引进日本机械用于多点示范,欧、美更适合大面积农田的大中型机械作为试验少量引进消化的发展计划。不过,由于鸡毛菜在上海绿叶菜市场中的特殊性,在全面提高上海蔬菜机械化水平的进程中,引进意大利的蔬菜收割机用于鸡毛菜收割,这项蔬菜机械化试验的成功,就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据介绍,鸡毛菜要实现机械化收割,并不是引进一台收割机这么简单,收割机对作业条件有专门的要求,包括土壤性质、场地规模、土地平整度等多种条件,机械也需要一个配套组合。市农委这次先引进的一个台套就包括7台农机。而由市农机所专家刘建政带队的团队,在浦东沧海桑田公司的蔬菜基地连续奋战三个多月,吃住都在菜田里,自行消化开发,终于试制成功能和引进收割机配套的作畦机、播种机等机械。“三秋”工作现场会展示后,意大利引进的鸡毛菜收割机就可在沧海桑田公司的蔬菜基地正式投入生产了。
上海各菜区已添置冷库1253台套
陈德明解释,现在上海引进并试验成功的“鸡毛菜收割机”,并不适合小型菜园和农场,它比较适合几千亩甚至上万亩规模的菜田。除了主动要求试验的沧海桑田公司,可能会选择几个农田规模比较大的农场进行试用。他强调,对蔬菜机械化生产要很小心地控制,现在上海市场每天的绿叶菜需求是4000多吨,如缺乏计划性,每天几百亩上千亩的鸡毛菜收上来,也会把市场压瘫,造成“菜贱伤农”。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只是为了能把蔬菜价格稳定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吃菜当然不能只有鸡毛菜。目前,上海涉及各类品种的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正在全面推进,各菜区已完成了1253台套冷库的添置。郊区目前已选择了4个相对成熟的有代表性的蔬菜企业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上海的蔬菜机械化水平已在全国领先,都市现代农业不仅对整个中国农业现代化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对一个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国际大都市来说,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从而保障生产和供应的安全稳定,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