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商银行进军村镇开辟新蓝海
产生日期:2012-10-22 01:19 来源: 新华社信息
新华社信息上海电(记者王涛 王淑娟)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村镇银行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国区域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支下乡的队伍中,上海农商银行是一个典型的缩影。
以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区域经济为宗旨,近几年上海农商银行走出上海,在全国各地批量设立村镇银行,成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县域经济的一股新力量。
--进军村镇 开辟新蓝海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一直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大“短板”,而以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县域经济为定位的村镇银行,被视作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与服务的有效手段。
作为全国首家在农信社基础上改制成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一直致力于“走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跨区域经营战略,充分发挥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优势,通过输出资金、管理、技术等资源,加大进军村镇、服务村镇的力度。
2009年2月,上海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上海首家村镇银行——崇明长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迎宾。作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该行成立时注册资本1亿元,主发起人上海农商银行持股51%,崇明县5家企业法人持有其余49%的股份。
打响进军村镇的第一枪后,上海农商银行的步伐越迈越大。2012年计划在山东省、湖南省、云南省、北京市、深圳市等地批量发起设立34家村镇银行,其中山东省、云南省各10家,湖南省12家,北京、深圳各1家。截至2012年9月,34家村镇银行中已经有31家顺利开业。
批量设置村镇银行,被上海农商银行视作发挥金融服务优势、推动业务转型、促进结构调整,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并且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目前,这些村镇金融的新生力量发展势头良好。上海农商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已开业的31家村镇银行,实现业务存款36.4亿元,贷款16亿元。其中湖南12家村行存款为2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8.8亿元;山东10家村行存款达到11.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6亿元。
--金融下乡 农字当头
为进一步做好“支农支小”,沪农商村镇银行在产品开发、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针对当地农户、小微企业存在的实际困难,该行一直在探寻适合“三农”、适合当地农村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
以上海崇明长江村镇银行为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各项贷款余额为7.09亿元,其中仅涉农类贷款余额就达6.8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7.18%,基本上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将“支农支小”发挥到了极致。
除了“输血”农村金融外,在信贷业务顺利开展的形势下,为进一步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崇明长江村镇银行还加大了“三农”金融服务创新的力度和推广,“种植通”“养殖通”“农机通”“消费通”“农贸通”“小贷通”六个信贷产品的贷款余额合计已经超过6亿元。
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李晋表示,村镇银行贴近市场、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全部信贷资金投向县域,这些都是大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上海农商银行在充分发挥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传统优势时,也有效改善了县域金融服务,并带动当地社会投资,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核心带动作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大有可为
村镇银行弥补了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储和邮政储蓄银行不能放贷的局限性,对农村金融体系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我国村镇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从2006年底,银监会部署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来,短短几年时间,村镇银行从无到有,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新生力量,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也稳步上升。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国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665家,占全部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92.2%。村镇银行作为新生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光芒初显”。
从2009年在崇明岛开出上海第一家村镇银行开始,上海农商银行引领了银行“下乡”、输血农村金融的潮流。随后,上海农商银行又走出上海,将村镇银行的足迹延伸到了山东、湖南、云南等地。在跨区域发展村镇银行的战略上,上海农商银行也弥补了多地村镇银行的空白,如在湖南长沙设立的宁乡沪农商村镇银行就是湖南长沙地区开设的首家村镇银行。
李晋表示,通过制定村镇银行3年发展战略,明确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未来上海农商银行将继续致力于为当地农户、社区居民、农业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零售金融服务,确保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中央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不断加码,农村金融潜在的需求巨大,加上监管机构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村镇银行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上海农商银行也在考虑未来视村镇银行发展情况设立村镇银行支行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