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职业体验取代传统学农 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
产生日期:2012-10-09 01:28 来源: 东方网
学农活动流于形式
“现在学农已基本流于形式。在学农基地,学生被圈在一个院子里剥剥毛豆、搓搓草绳,即使有下地劳动的机会也大多是走过场。”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认为,这样的学农不仅无效,甚至还会产生负效应,学生对农业、对农民产生了很多误解。
从去年开始,建平中学在起始年级尝试对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指导,这次他们决定把高二的学农活动改成职业体验,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各行各业的特点和要求。
“考进建平中学就是一只脚踏进了大学,这是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想法,但高中教育就为考大学这一个目标吗?”建平中学工会主席吴敏老师对家长们的这一说法并不认同,“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很好,高三填志愿时却一片忙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杨振峰也碰到过不少茫然无措的学生和家长,他们会简单地把分数线高的学校或专业填在前面。“如此盲目草率的选择,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会突然丧失目标,陷入迷茫、无序的状态。”杨振峰希望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职业形态,能不断认识自己的志趣、潜能,并逐步明确自我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国外经验值得借鉴
“对中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在国外已相当成熟。”吴敏老师对老校长冯恩洪讲述的一段出访经历印象深刻。冯校长曾到法国一所中学考察,那里每个年级都有一个老师从来不给学生上课,而是跟着这个年级从进校到毕业,负责整理每个学生的档案,他的工作是观察每个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情况和参加活动展示才能的情况,到学生初中毕业时,会给每人出具一份建议书,根据学生的个性、才能,提供职业选择方向。其中有个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而且富有创意,老师给他的建议是做一个鞋匠。“在我们这里,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不会愿意接受这样的建议。而那个学生却觉得很有意思,并计划好暑假到制鞋厂实习。家长也很支持,在他们眼里,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是最好的选择。”吴敏不无感慨地说。
高二年级有个家长在卡特彼勒公司工作,他向美国老总提出安排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老总就非常支持,在美国每年都有高中生到各大公司实习,有的甚至还被派到国外分公司实习。吴敏自己班上也曾有过一个德国学生,就是被德国一家公司选中派到中国学习中文,后来留在中国分公司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仅关注升学率是不够的,更需要思考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学校有责任为学生创设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吴敏说。
500余名学生将走进100家单位
为了让500余名学生都能得到职业体验机会,建平中学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关系,截至目前,已与100余家单位达成合作意向,涉及教育、金融、法律、医疗等50多个行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选择体验单位。
对为期两周的职业体验活动,建平中学做了周密安排,根据行业特点确定体验任务,明确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每天上网完成当天体验日记,活动结束后需提交小结,对所体验职业作出分析与展望,对个人生涯规划作出调整与完善,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调整自己的学习步伐。高二年级全体老师经过培训后将全程参与学生的体验活动,及时提供具体指导和帮助。
“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不太可能承担具体的岗位任务,但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访问等,对所体验的行业有个初步印象,今后他们还可利用寒暑假继续类似的体验。”吴敏介绍说,学校计划为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提供5次体验机会,“我们希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明晰自己的职业意向,并能从中发现不足,有效促进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