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课堂乡土味能否更浓 中小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方案征集

产生日期:2014-05-13 01:13      来源: 文汇报

    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过去一派田园风光的郊区,如今也已高楼林立,无“农”可学正成为不少学校面临的窘境。再加上时间、场地和内容的限制,学农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学农的必要性也遭受质疑

  “田园课堂”该如何真正吸引学生?这一问题引发各界思考。为此,本报将联合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办公室和《上海教育》杂志,发起《上海市中小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创意方案》征集活动

  在位于奉贤五四农场的上海健生教育活动中心,虹口区北郊高中的高二学生“五一”前结束了为期一周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来到现实版“开心农场”,第一次锄草、翻土、种菜、搓草绳……这段独特的学农体验,令不少学生久久回味。

  拿起锄头,学生体验农事艰辛

  得知要学农,北郊高中的学生们异常兴奋。

  参加过学农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会农夫般种菜,先学农夫般流汗。”早晨6点钟起床,6点半准时出操,8点整开始下农田劳作。许多不事稼穑、五谷不分的孩子,就这样拿起农具干起了农活。

  根据学农课程安排,除了农田劳作外,还有一场趣味盎然的“农运会”。编中国结、搓草绳、做蛋网,看谁的手艺巧;挑担接力赛、农耕科普知识竞赛……在比拼中检验学农成果。为了了解现代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同学们还走进基地周边的上海都市菜园、上海农垦博物馆,感受奇异蔬菜品种和科技艺术的完美融合。

  学农扎堆,50人共挖一块小地

  受制于学农基地的规模和接待量,师生们还是感觉少了点乡土味。

  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人多地少”。沪上一所高中分管学农工作的岳老师说,学农基地就那么几个,而且绝大多数都“挤”在10月、11月学农,导致参与的学生“扎堆”。“分田到户”后,可供每位学生实践的区域自然就少了。以挖山芋为例,一个班级近50名学生,涌到长约5米的一畦地里。“学生们弯腰几乎就要头顶前面同学的屁股,拥挤程度可想而知,只好分批轮流挖。”

  上海目前共有7个教育系统所属的农村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本市规模最大的示范性学农基地,上海健生教育活动中心可容纳1000名学生、54名教师住宿,还拥有100亩农耕试验田、桃园、桔园和80亩葡萄园、科普饲养场以及农场的周边社会实践资源,“可即便如此,我们10月-12月的档期也已全部排满,目前只剩下3月、4月有空档”,中心主任蔡斌说。

  追赶进度,学农时间被“压缩”

  根据市教委的相关规定,学农活动安排在高二年级,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每天不少于8小时,其中参加农业劳作的时间不少于全部实践时间的一半。记者了解到,多数学校将学农的时间定在10月份期中考试结束后,一方面考虑到天气因素,秋高气爽正是收获的季节;另一方面,考试结束也给学生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

  记者同时也发现,安排学农时间也是令学校很头疼的事。迫于升学压力,一些学校将学农移至假期进行,有些甚至将一周时间缩短至三天。“既不能挤占学生假期,还要考虑季节,更重要的是不能耽误课程进度。”一位老师坦言。

  无怪乎,一些学校在学农期间也不忘学习、劳动“两手抓”。一些学校在学农期间,还诞生了“学霸屋”——每天干完农活后,为了备战SAT考试,许多学生都会在寝室里背书、做题,抓紧一切时间复习。

  时间压缩,学农也只能做做“表面文章”。“本来是一周的学习,共计68课时,可学校只舍得拿出三天,效果可想而知。”一位从事学农工作十余年的老师担忧地说。

  现代学农,了解农业发展方向

  提及学农的内容,高二学生小辰坦言搓草绳几乎派不上大用场,“感觉内容有些过时。”

  “除了体验传统农业外,我们其实很好奇现代都市农村到底什么样。”高二学生小阎设想未来能否走进真正的农村或实验室、园艺场,了解食品安全等百姓身边的农业知识、高新农业科技。

  事实上,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中,清晰界定了农村社会实践的内容与要求。学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系列:必须参加和选择参加的活动。必须参加的活动包括田园劳作、学习考察、生活管理;选择参加的包括实践探究,绿色生态体验。其中,关于现代农业的体验在选择参加的实践探究中多次提及,如考察新农村的变化等。

  事实上,学生对现代农业知识的渴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七宝中学学工部主任王维刚说,一些学农基地并不具备现代农业展示和实践的相关资源,尽管也会安排相关讲座,但由于缺少实地参观和体验,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在王老师看来,学农形式可以更灵活,并非要局限在学农基地,一些高校的农学院和科研单位实验基地都是不错的选择。但一些老师也反映,考虑到接待能力等诸多因素,对方对安排中学生学农并不十分积极。因此,老师建议,最好能由主管部门牵头,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共建学农基地。王老师说:“学农应该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方向,打开一扇了解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窗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领他们未来投身于生物和现代农业研究。”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