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标准化建设装上追溯系统 小菜场变身“城市景点”

产生日期:2012-06-11 06:46      来源: 东方网

  “你看,外国人特地来我们菜场参观,把它作为上海的一个景点!”三角地菜场总经理楼勇祥翻动着菜场博客页面,一脸自豪。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最大的室内菜场,虹口区三角地菜场是“老上海”记忆里的明星菜场。如今,最早的“三角地”菜场所在地虽被高楼大厦替代,但“三角地”这个百余年的老品牌延续了下来,并发展成为拥有14家标准化菜场的连锁菜场。
  
  “这10年,上海的小菜场大变样了,以前的自由市场,变成了生鲜大卖场。”楼勇祥说,上海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过程,让老百姓买菜环境今非昔比。
  
  10年前,“马路菜场屡见不鲜,就算是国营的菜场,经营是粗放式的,菜场把摊位租给个体户,他们卖什么菜、卖多少钱,管理方几乎没有发言权”。但随着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的推进,菜场的硬件明显升级:东拼西凑的柜台被水泥台面替代,东拉西扯的电线换上了统一的照明,摊位一个个整整齐齐,摊贩们不用为了今天你多放一篮菜、明天我多堆几个瓜而争执。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不能落后。楼勇祥办公室的楼下是密云菜场:平整的地砖地面、贴着瓷砖的柜台、明快的灯光配有七彩灯罩,依次排开的品牌专柜,清晰划分的蔬菜区、肉品区、水产区……从2008年开始,上海的菜场更是从完善硬件走上信息化道路,包括密云菜场在内的很多标准化菜场都装上了无线追溯系统,先是肉类,然后是蔬菜。老百姓买完菜,打个小票,利用上面的追溯码,就能查到农副产品的产地等各种信息——因为,老百姓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
  
  10年来,很多标准化菜场还进行了“二次改造”,新建的标准化菜市场几乎都按“星级标准”设计,条件赶得上标准化超市。“所以,外国人才会来菜场参观,这里有和以前一样真实的生活感觉,又和以前不一样,买菜环境与国际接轨。”市商务委统计数据显示,至2011年底,全市标准化菜市场达到850家,占所有菜市场总量90%。在新建大型居住区和经济适用房小区,标准化菜市场更是市民买菜的“标配”。
  
  “自由市场”刚改成标准化菜市场时,有市民担心硬件好了,菜价会不会涨上去?楼勇祥告诉记者,为抑制菜价波动,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虹口区就为全区菜场准备了500万元调节资金,全部用在稳定菜价上。加大对标准化菜场的菜价监控,也是上海菜场发展的大变化。2011年初,上海菜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随后,全市建立了30多个蔬菜价格监测点,能及时反映和预测菜价波动情况,引导企业对蔬菜合理定价,全市各区县都设立了“保供应稳菜价”调节资金。
  
  平抑菜价工作还推动了菜市场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批零对接”、“产销对接”、“回租民营菜场”等新事物,让楼勇祥忙得不亦乐乎。“这些都为农副产品质量和价格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上个月,虹口区原民营中悦菜场通过回租改造,改名三角地水电菜场重新开业,开出30多个农副产品品牌连锁专柜。家住水电路的屈老伯告诉记者:“以前的中悦菜场只有三四个摊位卖菜,别的都是卖杂物的,菜价越来越高,现在的水电菜场全是品牌柜台、直销摊位,能方便买到平价菜。”
  
  目前,上海42家批发市场与全国1080个生产基地实施产销对接,形成本市淡季蔬菜供应的南北保障点;标准化菜市场内猪肉、豆制品、大众化早点、熟食等产品也达到了90%的品牌率。记者问楼勇祥,小菜场未来还会变成什么样?他指指自己的电脑屏幕:三角地开了博客、织起了“围脖”,还上网卖菜呢!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