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让农民重返农田 从无利可图到大有"钱途"
产生日期:2011-11-24 02:38 来源: 东方网
东方网消息:据《劳动报》报道,新浜镇农民俞周峰做梦也没想过有一天会“包”了90亩粮田,还每年养猪1200头,当起农场主。就在几年前他和家人只种5亩地,养5头猪,为了多赚些钱还外出打工。这些变化源于松江区试点推行的粮食“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记者近日来到这里,试图了解改变了俞周峰生活的这个举措,也看看这支“魔法棒”如何改变了新浜这个上海郊区农业重镇的面貌。
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
新浜是上海传统产粮区,但前些年只有少数人还“兼业”侍弄着农田。为了保证上海郊区粮田面积,2007年松江区探索适度规模化的粮食家庭农场,提出每个农场种植面积100亩到150亩,政府给予扶持服务,新浜就是试点区之一。
由于种田收入低,农民担心大面积种植会亏损,都不愿站出来,为此村干部连续三次到一位种田能手家中做思想工作,“三顾茅庐”才让这位“诸葛亮”出山,也带动其他几位村民当起了“农场主”。今年新一轮家庭农场延包启动,境遇则完全不同了,申请者太多了,平均1个农场起码有4户人家等着包。有的辞去在城里镇里的工作,有人则托人说情,就为了当一个专业农民。
收入比外出打工高
观念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是因为“家庭农场”通过几年发展,让农民看到了切实好处。
记者了解到,粮食“家庭农场”有一系列扶持措施,除了中央和市里补贴外,松江区还提供补贴,每亩地每年拿到的现金和实物补贴最高有600多元,这彻底改变了种粮亏本局面,一户农民两个劳动力组成的家庭农场,能承包100亩水稻田,一年纯收入6、7万元。除了补贴,专业化队伍还上门服务。在新浜镇,水稻种子统一供应,插秧除了插秧机外,收割有镇里的农机合作社,收入比外出打工还要高,难怪农民积极性高涨起来。
种养结合修复生态链
粮食家庭农场出现,使“一座猪场+一片粮田”的种养结合模式变为现实。根据设计,一户规模化粮田可以同时办一个简易型养猪场。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水稻面积一般在100亩左右,简易养猪场每一批养殖规模在400头左右,一年可出栏商品猪1200头。养猪场每天的污水和干粪都会被搜集起来,然后经过处理,再由专门铺设的管道输往周边的水稻或蔬菜田里。
俞周峰以前和老伴一年忙到头只能赚2、3万元。2008年,他成了南杨村首批“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主”,简易猪场总投入约50万元,全由区级财政补贴,农户无需承担风险,但可以获得“每头猪50元”代养费,仅此一项每年就能收入5、6万元。区政府对每上市一头生猪给予10元还田补贴,这一项也每年带来近万元收入。更关键的是种养结合,种粮化肥施用量减少50%,因为粮食绿色环保,每斤收购价超过普通粮食0.5元。俞周峰呵呵笑着告诉记者自己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脸上满是满足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