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造福崇明生猪养殖业
产生日期:2011-10-21 06:10 来源: 东方城乡报(数字报)
本报讯 在崇明岛垦区,有一个占地6000多亩的上海警备区富民农业基地,该基地的“富民猪场”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3万头左右,是上海首批标准化猪场之一。
走进富民养猪场,只见一头头小猪在铺着垫料的猪圈里活跃地跑动嬉戏,仔细观察,才发现小猪的身上非常干净,猪圈里也没有闻到想象中浓烈的气味。猪场负责人告诉记者,猪场现有的3500平方米棚舍全部实行“自然养猪法”。
自然养猪法又叫微生态养猪法,指的是用秸秆、稻壳、等有机垫料配以有益微生态活菌制剂垫圈养猪,能够迅速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不需要对猪粪进行清扫排放,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还能为猪提供更适宜的生长条件。据悉,富民猪场从2006年开始探索自然养猪法,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
“除了实行‘自然养猪法’外,猪场还建立起以猪粪尿为原料的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有机肥生产车间,这些有机肥料是猪场粪便通过微生物发酵加工成的,能满足基地果树种植和粮食生产需要。这一循环过程不仅解决了万头猪场对环境的污染,还改良了土壤,提高了果品和粮食的产量品质。
记者获悉,基地每年加工有机肥料1000多吨,生产的“富军牌”大米、柑橘、猪肉已相继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上海市场上的知名品牌,利润比同类产品高出20%至30%。
崇明县作为上海畜禽养殖的重点区县之一,生猪年出栏28万头左右。由于历史的原因,崇明的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相对较低,仅占年出栏量的40%左右,其余60%的生产量来自于农村中小型规模的养殖场。这些养殖场普遍设施简陋,粪污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利用,环境脏乱差,污水、臭气、蚊蝇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很大,也给食品安全和疫病防控埋下了隐患,阻碍了崇明生态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目前全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仅62.4%。崇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情况,近几年来先后采取各项措施进行试点探索,积极寻求符合崇明实际的养殖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
2009年,市政府为规范郊区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出台了生猪小型沼气工程政策,给崇明中小型生猪养殖的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思路。借助沼气政策的平台,崇明积极推进生猪中小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的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生猪养殖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县20个沼气工程已竣工投产,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养殖场的粪污得到全部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周边居民用上了低廉高效的清洁能源、种植户用上了沼渣、沼液优质的有机肥,不仅改善了土壤,而且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据了解,生猪养殖的污染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蚊蝇、臭气和粪尿。通过近几年的探索试验,崇明还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益生菌技术:从饲喂的源头上基本解决了困扰养殖场周边的臭气和蚊蝇问题,同时能有效提高生猪的生产水平和猪肉的品质,给使用的养殖户带来了实惠。项目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尤为明显突出,有力地助推了崇明生态岛和新农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