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农家乐酝酿"新名堂"
产生日期:2011-10-09 07:26 来源: 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吴颖、曹磊10月8日报道:“东家是钓鱼,西家还是钓鱼,我们总归要搞出些不一样的名堂。”“书院人家”总经理李芳盘算着如何在此起彼伏的农家乐大潮中“翻点新花头”。走访散落浦东各处的农业景点,东方网记者发现,如今的农家乐不再只是垂钓、采摘、农家饭“老三篇”,干旅游的浦东“大佬倌”们总把“差异竞争”挂在嘴边。
书院人家:逐浪公务接待的“蓝海”
论年头,位于浦东书院镇洋溢村的“书院人家”成立仅6年之余,不是最早的;论面积,它占地200余亩,不是最大的,可它却已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旅游景点、上海农业旅游推荐单位。在“当家人”李芳看来,“书院人家”成功的关键在于三个字――小而精。
走进“书院人家”,浓郁的江南气息扑面而来,白墙黑瓦木窗木门的乡村民居掩映在葱绿的树木中,宅院错落有序,小桥流水潺潺,鸡鸭信步于果树林中,自在安逸。
不过游客一眼就能发现,这清静雅致的环境并不百分百纯天然。“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来农家乐不仅要呼吸新鲜空气、体现农村风情,也要享受现代化的设施和环境。”李芳说,“书院人家”在刻意规划的基础上回归原始,在营造田园生活气息的同时,注重生态学和美学,“即便种树也讲究美感”。
在“书院人家”内,除了看美景、尝美食、采蔬果,还能让人全面感受乡村文化。在国内屈指可数的猪文化展示馆,将猪的起源、繁衍、品种等展现得淋漓尽致,借助光纤传输,游客还能目睹12公里外猪场里猪仔的“吃喝拉撒”。
良好的环境和设施为“书院人家”带来了人气,而这也成为其下一步发展的资本。据介绍,目前市民自驾游、组织团队游和公务接待是“书院人家”三大客源。“临港新城、周边产业园有很多企业、学校,公务接待的市场空间很大。”有品质为保证,“书院人家”逐浪公务接待的“蓝海”更有底气。
葵园:将原生态进行到底
位于浦东新区书院镇的葵园今年中秋期间开始试营业,实足是浦东农业旅游家族里的小弟弟。作为后来者,葵园从规划建设起步就动足脑筋要出新。
葵园占地面积约300余亩,前几年当地村民试种油葵,主要目的是想改善盐碱地,等将来土壤条件成熟后再建果园和菜园。想不到后来葵花开成一道风景,赏花人纷至沓来,好不热闹。
浦东农业旅游最有名的当属桃花节,可是4月份桃花节过后,市民还能看什么?来看葵花正好啊!农民出身的马引国看到了商机,组建了上海葵园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带领20余家农户,做起了旅游生意。
“菜自家种的、瓜自家种的、鱼自家捕的,我们这里的农家菜就做原生态。”马引国计划着等师傅到位,连豆腐也要自家做。烹饪用油自然更是葵园的看家生意,“将来游客不仅能够采摘葵花,还能够动手参与榨油。”
东方网记者发现,葵园的原生态不仅在食物,住宿更有特色。乍看一溜一开间三层楼的户型有点后现代联排别墅味道,其实出身却是牛棚。马引国介绍,这里曾经是个奶牛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成了葵园的游客中心、停车场和住宿房间。废弃的水塔也改造成“海碗”,成为葵园标志性景观。
益大本草园:科普、保健文章更大
在浦东康桥镇,一个中医药主题园正在悄然形成。这里占地近800亩,栽种中草药600余种。偌大的中草药园中,或花或草,或树或木,即便看似不起眼的假山奇石,皆可入药。而古桥、流水、江南民居勾勒出的江南水乡画卷间更飘散着丝丝本草清香。
益大本草园创建者陈维荣本职是康桥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总经理。随着公司的发展,愈加注重药材品质的提高,为发展上海目前唯一仅存的道地药材,康桥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沪地龙(蚯蚓,中医名字地龙)养殖及加工研究。
“地龙养殖属于生态循环农业,在产出药材的同时,能得到有机肥和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陈维荣告诉东方网记者,正是借助地龙养殖产业化的契机,开始规划建设益大本草园。
如今,益大本草园内标本馆、药膳馆开始对外试运营,按照旧式中药店布置的展示区也已初具雏形。“游客参看游览,了解中医药知识之外,还可以问诊抓药,全方位感受中医药的魅力。”在陈维荣的规划中,益大本草园的园林建筑只是外壳,中医药科普、中药养生休闲、中药药膳,中医诊疗才是核心。“对于游客来说,它是中医药主题公园,对于业内人士而言,它是培训基地和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