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上海奶制品监控高于全国标准

产生日期:2011-07-01 05:33      来源: 东方网

        常温与巴氏的区别

  东方网7月1日消息:据今天出版的《城市导报》报道,6月15日,生乳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一年后,素有“中国业第一炮筒”之称的广州市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在业内会议上炮轰该标准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并称“中国生乳标准被个别生产常温的大企业绑架”。这场业内讨论,再一次引发公众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作为消费者,更多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该选择怎样的制品?我们还到底要不要喝牛

  “低标准牛还不如白开水”

  广州市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在福建福州市召开的“南方巴氏鲜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乳业新标准是全球最差的牛标准,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订的标准,将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这一标准堪称“世界最低,全球最差”。

  当提到新标准下的牛是否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王丁棉说,标准高与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先说蛋白质,不要看到它比原来标准只少了1.5%这么一点小数,但营养其实少了很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再说细菌总数,200万个细菌里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还有致病菌。细菌数越高,致病菌的分泌产物保留在牛里面的就越多,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虽然细菌高一点不会立即生病或者死人,但当中可能存在着你看不到的潜在的、慢性自杀型的东西。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人人喝上牛比标准更重要”

  在乳业新国标的论战中,作为支持者,内蒙古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及常务理事金海称,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得倒掉,大多数消费者将喝不到牛,甚至还会有七成牛散养户杀掉牛”。有人认为体现了中国业的现实,也有人质疑称“这是以国情为借口掩盖行业利益”。

  金海认为检测标准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才有十几年。十几年时间里,大部分中国人从无喝变得人人都能喝上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一头牛从培育到产,需要三年时间。培育一个牛品种,用现在最先进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则是40年。现在有人就盯着国外的标准,我就很奇怪。西方国家业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现在的标准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国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得倒掉,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了”。

  而关于此前的生乳标准,金海表示确实比较难达到,因而才会产生各种三聚氰胺来增加蛋白质含量的事件。我国目前的牛养殖业,小规模散养户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牛吃什么,牛的蛋白质含量受限于牧草质量、品种改良等因素,并不稳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质标准,绝大多数达不到。

  “现在牛的蛋白质从原来的每百克含2.95克降到2.8克,标准稍低了一点,但总比没喝要强吧。事实上,我们需要的营养不是光靠牛获得的,我们每天还要吃很多种食物。”

  各大乳业“三缄其口”

  “依据我掌握的信息和调查了解的情况,是某些大企业甚至个别协会在标准中捆绑了自己的利益!”这又如重磅炸弹一般让消费者疑心四起。王丁棉说,很多人认为,现在是以散养为主的格局,而散养的卫生条件差,保障不了菌落总数达到高标准。但事实上,细菌群落与农民的养殖技术根本没关系,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牛在刚离开牛的乳房的一瞬间,菌落总数其实非常低,最多也不过一两万个。菌落总数之后能达到200万个,主要是牛进入加工环节前的时间太长。另外,牛刚挤出来的1小时内没有迅速将其降到4摄氏度(未用低温抑制细菌繁殖,即巴氏)。再有就是装牛的桶、运牛的罐子消毒不彻底。这都不涉及什么高级的技术。

  虽说王丁棉的看法可能是一家之言,但全国各大乳业对于此次牛风波却意外地站在了统一战线,并未对此发表任何直接声明。而是纷纷打起擦边球重塑企业形象,比如伊利集团打出“天天都是开放日,人人都是监督员”的口号,将生产过程公之于众。蒙牛则在微博上继续着力渲染蒙牛制品带来的高品质生活。记者曾电话联系过本市的光明乳业总部,但对方以所有新闻发言人都在开会为由,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

  上海巴氏消费增长缓慢

  相关专家表示,将来,低温的巴氏肯定是个发展趋势,这是包括很多企业都认同的。但巴氏的保质期短,需要冷藏运输,成本较高。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否有能力消费巴氏,也是个问题,而占据地利之便的上海多年来一直是巴氏的消费重镇。

  记者在超市走访发现,巴氏鲜价格比常温高出约50%,多个品牌250毫升利乐包常温的零售价均在2.5元左右,同样是250毫升,“小房子”巴氏鲜就攀升到3元多,且保鲜期只有7天。据了解,由于跨地域运输,再加上北方乳业巨头做大常温后发力南方市场,使得本市巴氏近年来增长缓慢,有统计称,其销量年增长率只有个位数。

  相对于常温,巴氏生产者多为城市型乳企,紧密渗透当地消费者生活。以光明乳业为例,公司占据上海85%的鲜市场,华东区域新鲜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常年位居第一。但在常温的阻击下,光明乳业的新鲜战略不得不略有调整,近年喊出“做强常温”的口号。不过,在光明覆盖的全市送上门业务中,巴氏又再下一城。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酸消费领跑上海乳制品市场的背景下,上海是全国少数巴氏鲜能与常温抗衡的城市,但其发展势头已经受到制约。

  上海制品监控高于全国标准

  此次牛信任危机袭来,不少上海市民对喝的牛心存芥蒂,市民小王表示,“牛稍微贵一点不要紧,但希望上海的牛质量要有保证,最怕碰到掺假劣质制品,花了钱还伤身”。据记者了解,上海市政府早在今年4月就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了上海市原料收购基本价格,原料(含脂率3.2%,含蛋白率2.95%)收购基本价格由每公斤3.42元调整为3.59元。上一次上调原料收购价格为2010年7月。原料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为浮动后的原料收购价格的基础作价指标。适用范围为上海市所有在生产(包括异地养殖)、收购、加工原料的企业或单位。

  总体来说,上海本地对制品的监控高于全国标准,市场环境相对安全稳定,消费者仍然可以放心选购。

  在中国历史上,喝牛一度是小范围的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只能凭“票”领取限量供应的牛。1976年到1983年,牛供应日趋紧张,全国各大城市实行过限制制度,例如只对新生婴儿、癌症患者等照顾供应。大约在1996年,中国乳业进入高速发展期。1998年,全国牛存栏为426万头,牛总产量为745.4万吨,年人均牛占有量只有5.3公斤。至2010年末,全国牛存栏约为1260万头,全年牛产量3570万吨,年人均牛占有量约为30公斤。而近期的一则新闻却让人们对牛产生了信任危机,并在业界及消费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家庭煮小贴士:

  煮牛时不要加糖,须待煮熟离火后再加;加热时不要煮沸,也不要久煮,否则会破坏营养素,影响人体吸收;科学的方法是用旺火煮将要开时马上离火,然后再加热,如此反复3~4次,既能保持牛的养分,又能有效地杀死中的细菌。

  网友有话说

  网友xiaochen_020:人人都不想喝没营养的,尤其国产。国内牛不达标,就降低标准,按照这样做下去,牛光喂营养低的青草就行了,没必要提高质量。但是,人民群众喝牛是喝什么呢?没有了蛋白质,没有了钙质,乾脆喝白开水算了,要想靠牛补充蛋白质和钙质就喝国外

  网友xqtchina:无论是拿国情作说辞,还是拿牛情做开脱,都不能用人的健康为经济利益让步。生命重要还是经济利益重要,这应当成为制订各种标准首先要权衡的问题。

  网友ykc651651:现今关键还是要倡导以人为本,一个企业的产品尤其是食品类产品,质量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对它的监管应当更严,因为这是事关民族健康的根本。

  网友RICK:政府制订行业高标准,监管市场恶意竞争,维护农合理权益;企业合法经营,以消费者权益为中心,提高产品质量。只有这样带来的利益才是大利益,长远的利益!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