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奶制品销量逐步回稳——解放日报记者全程跟踪从牧场到市民餐桌牛奶生产链

产生日期:2008-09-27 03:23      来源: 解放日报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之后,市民对奶制品的信任度短期有所下降,销量下降明显,但本周起已经逐步回稳。根据农工商超市的统计,9月12日至9月21日,成人奶粉销量下降了35%左右,国产婴幼儿奶粉的销量同比上升了30%,进口奶粉的销量上升了66.2%。

  本周三市质监部门发布信息,确定当前上海生产的奶制品安全。这一认定结果是如何得出的?从牧场到市民餐桌,当前整个上海牛奶生产链如何确保安全运作?记者昨天跟随市质监、工商等职能部门,全程跟踪生产链,走访了奶牛场、生产企业和流通渠道。

  原料关口:奶牛都有“身份证”

  上海光明荷斯坦金山种奶牛场是本市最大的奶源产地,这里每天向上海乳品企业供应约90吨新鲜原奶。隔着全封闭的玻璃门看到,每头奶牛身上都带有“电子身份证”吊牌,将奶牛的各项指标随时发送到牧场的数据中心。玻璃门内的工作人员穿着类似外科大夫的“全覆盖手术服”,挤奶前,工作人员先初步检查奶牛是否患有乳房炎等疾病,待检查合格后,再给奶牛接上机械化挤奶管道。原料奶产出后,在管道内将自动接受一系列指标的检验,合格后注入全年保持在5摄氏度左右的大型冷缸,并通过专业奶槽车运往生产企业。

  每批原料奶上生产线之前,都会取两份样品,一份由光明乳业自检,另一份交给第三方检测机构———上海乳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进行检测。每批进厂的原料奶都会经过抗生素、掺假试验、脂肪、蛋白质、亚硝酸盐等20多个项目的检测。设立第三方检测在全国尚属首例。

  生产企业:牛奶生产“不见光”

  光明乳品八厂专门生产光明牌的各种酸奶产品。这里从原料预处理到配料、杀菌、发酵、冷却、灌装都是机械化运作,密闭管道中的原奶经过各道工序变成酸奶,始终保持“不见天日”的状态。

  乳品八厂厂区面积约有600平方米,全部用玻璃密封,自动化车间内几乎没有工作人员。光明乳业质量总监钱莉告诉记者,整个厂区操控只需要通过中央控制室的4台电脑就可以正常运作,工作人员始终看不到牛奶,只有在最后的装箱流程时,才能接触包装好的成品酸奶。

  负责驻厂监督检验的市质监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厂里紧张工作,质量监督员12小时一轮班,保证24小时监控生产全过程。监督员告知,目前每批成品牛奶都会取样送往专业检测部门进行三聚氰胺检测,每批产品都需要质量监督员确认检验合格的签字才能出厂。

  流通环节:特设召回点保退货

  昨天下午,记者在位于金沙江路的农工商118大卖场店看到,所有三鹿问题奶粉都已下架,全数封存在仓库中。农工商卖场并不经销9月11日公布的69个批次问题奶产品,但卖场特别设立召回点,消费者在其他渠道购买的问题奶产品,只要凭包装就能在此退货。目前,农工商、华联、联华三家超市集团在全市各区县特设19个召回点,使消费者在没有商场小票的情况下也能退货,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的退货渠道,保证问题产品及时召回。

  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永刚表示,截至25日,全国各农工商超市已经接受了总价值53.2万元的三鹿奶粉退货,上海地区农工商共接受1329件,价值6.1万元。华联超市负责人表示,目前在全国市场已接受30万元的奶制品退货,从本市回收的不到10万元,且主要从流通渠道返回。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