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点菜场将升级成廉价菜点
产生日期:2011-03-01 01:33 来源: 文汇报
开在居民家门口的部分“钟点菜场”即将搬进室内,成为长期固定的“廉价菜点”。
今年年初,由长宁区商务委与“都市菜园”牵手合作,新鲜蔬菜从田头直接送到社区,天山路1890弄等4个小区门口率先开出了“钟点菜场”。无需大老远跑去菜场,菜价又比市场便宜约两成,这样的直销模式,赢得了居民们连声赞扬。长宁区为此决定将“钟点菜场”模式“大量复制”,在50个买菜不便的社区开设50个,供应品种也要日渐丰富,从蔬菜扩大到豆制品等市民饭桌上的家常菜。与此同时,为了拉长“钟点菜场”的营业时间,服务更多居民,长宁区商务委在小区内寻找适合做商铺的空置房,为“钟点菜场”安家,并打算为此提供适量租金补贴。
上午7点半左右,记者来到天山路1890弄口,只见“都市菜园”的工作人员正在“钟点菜场”做营业准备:靠墙摆好一长串篮筐,娃娃菜、长白萝卜、大葱、莲藕等整整齐齐码放其中;当天所卖蔬菜的价格清清楚楚写在一张大红纸上,已经贴到显眼位置。
8点,“钟点菜场”准时开卖。排在长长队伍里的细心居民数了数,当天送来的蔬菜共有50多个品种,还有鸡蛋、年糕等。每份蔬菜都是净菜小包装出售,都贴着条形码,能追溯生产源头。
9点敲过,当日送来的菜已经卖掉七成。住在附近弄堂里的李阿姨第二次光顾,想买年糕,不料已经卖空,她连忙向工作人员预订:“下回给我留点吧!”
10点整,蔬菜卖掉了九成。工作人员把现场清理乾净,将卖剩的菜装车,“钟点菜场”准时收摊。
蔬菜从田头到餐桌,过去环节重重。在流通环节中,从批发市场到市民菜篮子的“最后一公里”,价格“加码”尤其明显。
为了抑制这“最后一公里”的“加码”,长宁区与“都市菜园”拿出了各自优势:“都市菜园”在市郊有近5万亩蔬菜直营基地,在全国14个省市拥有近20万亩蔬菜基地,还有一个近80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从田头采摘直送社区,不成问题;在得到居民首肯后,长宁区相关部门则在社区里划定固定区域作为销售点,无偿提供使用。今后,卖菜这项工作还打算让社区里的困难人员担任。
没有了二道转手,省下了摊位费,节省的费用让利于民,这里的菜价平均比农贸市场低两成以上,而且每次推出一到两种特价菜。1890弄的“钟点菜场”很快有了名气,有人专门乘公交车跑来买菜。
无论卖菜时间还是售卖地点,“钟点菜场”都有自己的“排片表”。
以天山路1890弄为例,“钟点菜场”每周二、四、六、日开卖4次。“这样的安排有讲究。”长宁区商务委负责人介绍,蔬菜一般能保存两天左右,安排隔天卖菜,“既能保证居民吃到新鲜菜,又能保证菜卖得动”。而售卖地点,挑的都是离菜场较远的居民小区。
据介绍,除了进社区卖菜,长宁区商务委还设想与“都市菜园”合作,搞“直供菜市场”——让区内菜场的摊贩跳过中间环节直接进货,这同样是为了平抑菜价。
记者 邵珍 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