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力破“藩篱”促教育公平

产生日期:2010-09-10 04:4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信息上海9月10日电(记者仇逸 杨金志 赵小娜)上海近年来高举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旗帜,突破城乡、户籍、贫富、年龄等带来的藩篱,着力将优质教育覆盖到所有群体。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全覆盖

  2010年,上海42万农民工子女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免费就读。“只要来到我们颛桥镇上的孩子,有一个收一个,必须保证他们都能上学。”闵行区民办银星学校校长杨奎明告诉记者,“我们今年开了7个班级,有350名新生,都是农民工子女,他们和上海孩子享受一样的待遇,除了每天6元的饭费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英语。”

  “孩子在上海能在这样好的学校中读书,真是太好了。”新生家长纷纷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这里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有的转学来的孩子4年级都没有英语基础,老师就为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困难,学校还免去了全部餐费。杨奎明说,“我们马上还要举办家长学校。”

  在公办的杨浦小学教育集团,4所小学资源共享,共同组织教研组活动、教师进修和培训,名校带弱校,名师带教青年教师;集团内部教师定期交流岗位。除了教师的互动以外,4所小学还统一组织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招收外来务工子女比例较高的杨浦小学分校的教学质量飞速提高。

  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外,也有来沪务工人员子女的一片蓝天。今年,上海市幼儿园共招生13万儿童,其中有近4万为非本市户籍儿童。从2008年起,上海开放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校生达到8000多人。目前,上海正在研究这部分学生中职毕业后报考高职的相关政策。

  --郊区农村:重点投入促均衡

  2010年秋季开学,上海市郊区县新开办的89所中小幼学校全部开学迎新。此外,蓬莱路二小、打虎山路一小、华师大一附中附属新华初级中学、浦东模范中学等一批响当当的优质学校,也来到浦江、曹路、顾村等大型新建居住社区对口办学。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说,随着城郊接合地区一批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和郊区新城的建设,上海也同时加快了郊区学校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郊区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上海建立健全了市级财政向财政相对困难区县的转移支付机制,5年来下达专项资金20亿元。在崇明、金山、奉贤等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小学和初中生均拨款超过全市平均拨款水平,郊区学校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传统上多集中于中心城区。为了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郊区农村,上海还启动了郊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委托市区品牌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管理的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辐射,许多学校从“生源流失”转变为“生源回流”。

  --终身教育:打造一个“开放大学”

  “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今年7月,全国首家“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挂牌成立,成为上海市民终生学习的枢纽,搭建起了各类教育资源间的立交桥。同时,上海已启动学分认定、累积转换的“学分银行”创建试点,并正在研究制定促进终身教育的地方性法规。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上海已初步建成覆盖各类人群的终身教育体系,包括社区教育、民办非学历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在上海,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等组织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当前,“大职业教育”正在上海从理念走向现实。上海拥有依托学校重点建设的100个专业点,17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80个覆盖主要产业、服务广大市民和全社会的开放实训中心;且在全国率先建立中职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率先理顺中职教育的管理体制,实现农村、本市海岛和就读涉农专业学生接受免费中职教育。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