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田边给螃蟹开“专家门诊”—— 上海海洋大学渔业科技下乡夏季行动侧记

产生日期:2010-08-05 03:24      来源: 上海科技报

  自2005年组建教授博士服务团以来,上海海洋大学的科技下乡活动已成为农业部渔业科技的品牌活动。先后有159位教授、博士参加了科技服务,累计培训农民达7250人次。今年他们又出发了,12个小分队走向江苏、安徽乃至宁夏、新疆等地。7月24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团一行6人带着专业仪器和满腹的渔业科技知识,深入到江苏高淳和安徽芜湖、当涂等地水产养殖第一线,在池塘边给正在“战高温”的螃蟹们开了特殊的“专家门诊”。

水清见底并非好  住好吃好是法宝

  在高淳县固城湖螃蟹养殖基地,蟹农陈师傅正为河蟹度夏问题犯愁。他告诉专家,每到炎夏,虽然养殖池的水质一直保持清洁,但螃蟹的死亡率还是会有所上升。

  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李应森教授仔细检查了蟹养殖的区域,开出了第一张“药方”——肥水养蟹。水质调控非常重要,但水清见底就是养蟹最好的水环境是错误的看法。肥水养蟹更有益。肥水包括“种草”和“充氧”两个部分,水草能遮挡阳光、增氧、净化水环境,并提供螃蟹生长所需的维生素等,但要注意水草的高度,一般塘水的能见度在40厘米左右,也不宜种得过密,每塘草之间要余留蟹道。针对夏季缺氧的问题,李教授还建议使用底充氧装置来给螃蟹增氧。

  营养跟上去“吃得好”是李教授开出的第二张药方。其实螃蟹的死亡率高可能是营养问题,因为螃蟹的生长过程要经历3次脱壳,而成败的关键就是要看前两次的脱壳是否成功,除了生长环境外,平时的营养积累也会直接影响到脱壳的成败。李教授建议陈师傅,除了在选择苗种时要尤为细致之外,在日常饲养过程中的喂食很有讲究,可采用颗粒饲料拌着新鲜度较好的小鱼来喂养。

  陈师傅听了不住点头,他告诉记者,没有想到过去的做法不正确,专家的点拨让他豁然开朗。

有病不能乱投医  对症下药是关键

  听说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博士们来为河蟹“看病”,当涂县一位姓魏的蟹农驱车赶到了现场。他拿出一只“无精打采”的“铁将军”。原来让他着急的是为啥他养的这些蟹看起来都病蔫蔫的。

  上海海洋大学病害防治专家陆宏达教授赶忙用显微镜来观察,经过仔细询问和观察,他告诉蟹农,这螃蟹并没有细菌感染,也没有受到寄生虫的威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天热所致。他建议魏师傅通过种植水草等方式来降低水温,为螃蟹生长创造更好的水环境。魏师傅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开来。

  陆宏达教授趁机给身边的蟹农们讲解起了夏季高温下,河蟹容易得的几种疾病,以及具体的判别标准。如前几年高发的抖抖病,该病是由于寄生虫大量附着在螃蟹的神经节上,陆教授边介绍边掰开一只螃蟹,用镊子抽动细长的神经节,果然螃蟹的脚抖动了起来。而肠道疾病也是河蟹常见的病症之一,陆教授告诉蟹农们,这种病会出现螃蟹肠道壁变薄等现象。他希望蟹农们多学些病害知识,对症下药。

  一边是滔滔不绝的讲解,一边是悉心聆听和频频点头。虽然烈日下的蟹农们汗水淋漓,但是专家的现身说法让他们听得很过瘾。

生态养蟹获成功 农民钱袋鼓起来

  多年的科技下乡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就拿安徽当涂县来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就开始养殖螃蟹,但由于长期固守传统养蟹模式,2000年后当涂县的蟹业就止步不前。是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们带来的生态养蟹技术帮助他们走出了困境,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当涂县的蟹农已从2005年的数百户发展到了目前的2000多户。每年户均养蟹收入30万元左右。

  而农民的智慧也在生态养蟹中被激发,如针对螃蟹夹断水草有可能导致塘水腐坏的问题,农民们自行发明了网草的装置,由两个农民在池塘的两边同时向前拉动半月形的网,水草就被网到岸边,水面立刻恢复干净。

  重重的仪器在身,面向广袤的田野,肩负着服务三农的使命,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博士团还在田间小路上继续行走……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