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县林业站因地制宜创新林地病虫害防治理念

产生日期:2010-06-23 05:19      来源: 东方城乡报

森林病虫害防治 不走寻常路

  一直以来,对于林地病虫害防治,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遵循这样的原则:一旦发现虫害,马上打药。然而,这个全中国历来奉行的林地病虫害防治法则,却在崇明县林业站被改变,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从“生病打针”到“吃药防病”
  事情还得从2004年说起,从那一年开始至2007年,崇明的生态公益林以每年3万多亩的速度大面积扩张,来自全国八九个省市的各种苗木树种被陆续引入崇明“落地生根”,随树种一同“着陆”的还有很多从未在崇明出现过的新虫种。三年后,这些虫种在崇明引爆了一场令崇明林业部门措手不及的“虫害”。由崇明县林业站直接管理的林地面积达11万亩,存在树木品种新、面积大的特点,单纯依靠林业站的4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人力巡查防治虫害,不仅难以确保虫情发现率的100%,而且事后用药明显捉襟见肘。
  这一事件让崇明县林业站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变“生病打针”为“吃药防病”呢?这个想法彻底颠覆了全国林业普遍遵循的“发现虫害再打药”原则,质疑声一片,更有专家断言:“简直就是胡扯,根本就是在浪费人力、财力。”顶着压力,崇明县林业站开始了探索之旅。
从“质疑不断”到“赞扬声声”
  事前预防必须对所有林地“洒药”,人力、用药成本岂不是无形中上升了?面对记者的疑问,崇明县林业站站长吴愿兵给出了解答,对整片林地打药预防虫害,表面看起来工作量、用药量增加了,其实不然。预防打药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历年的虫害发生规律以及天气变化情况等进行的。特别是全部使用生物类农药杀虫剂后,一定要在虫龄最小的时候用药,才能确保取得最佳效果。传统的“发现虫情—发布防治简报—再打药”三部曲至少需要3-4天,由于延误了最佳防治时间,常常需要反复打药多次才能见效。以菌斑蛾这种虫害为例,其一生可繁殖6代,若在其尚未孵化成蛾前就用药,基本可一次“灭绝”;但要是等其成虫后再用药,必须增大用药剂量,增加用药的次数才能见效。另外,从2008年开始,崇明县林业站大胆引入一种名为“好湿”的助剂,作为生物农药的帮手,它具有吸附、扩散、渗透三大主要功能,只要叶子的正面或反面打到一滴农药,“好湿”就可以帮助整片叶子“吸收”到农药,大大增加了生物农药的效能。这本账仔细一算,变“生病打针”为“吃药防病”后,仅2009年一年,崇明县林业站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的农药费就节约了近一半。
  事实证明,变“事后用药”为“事前预防”后,林地病虫害防治的费用减了、效果好了,曾经的质疑声在事实面前变成了真诚的赞扬声。
从“用药治病”到“自身免疫”
  农业面源污染无疑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绊脚石,为此,早在2008年,崇明县林业站就开始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崇明林地的病虫害防治理念也从最初的化学防治为主,一路演变为如今的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
  “目前,崇明的林地病虫害防治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崇明县林业站站长吴愿兵自豪地说,变“事后用药”为“事前预防”后,近两年,崇明县林业站每年可省下农药费用百万多元,这些钱被用来打造崇明林地防虫的“自身免疫系统”,用于购买各类杀虫灯,充实林地物理防治实力。另外,崇明县林业站还在积极探索新型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崇明县林业站正在与河南一家生态生物公司合作研究生物防虫办法,依照设想,研究将根据虫类各自不同的趋光性,进一步细化各种害虫和益虫喜好的光波,掌握害虫出没的时段,用光来达到灭虫的效果。与此同时,崇明县林业站还在积极酝酿树上养虫计划,即在林地内养益虫,通过益虫吃害虫的方法达到防治目的。
  无论是大胆地变“生病打针”为“吃药防病”,还是勇敢地尝试以光杀虫、以虫灭虫,崇明县林业站都在努力开创一条生态防虫路线,这一探索不仅有益于崇明的生态岛建设,更有益于开创一个林地病虫害防治的新起点。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