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源地打响“生态治虫”战

产生日期:2007-01-05 06:06      来源: 解放日报

    上海松江境内的黄浦江上游水源是本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其水质如何直接关乎百万市民的饮水安全。但是,水源保护区内的2万多亩水源涵养林却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既要保护水源,又要治理涵养林的病虫害,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经过2年多的摸索,松江一批林业工作者最近找到了一个“双赢”的解决办法。

  在保障黄浦江水资源安全的基础上,又要有效防治生态林病虫害,技术难度可想而知。经过2年的摸索,由松江林业站承担的《松江黄浦江水源涵养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破解了这一难题,其独创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三合一”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既保护了“母亲河”的安全,又有效治理了涵养林的病虫害。

  生态林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是及时、准确防治的前提。为此,技术人员在泖港水源涵养林试验区内专门放置测报灯,建立测报点,定时收集、观察、记录各种虫害的发生情况。经过2年多的研究,基本摸清了涵养林中主要树种的150多种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危害情况,同时掌握了15种主要虫害的发生规律,为下一步综合防治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农业防治上,技术人员一改以往排成排、行成行的造林模式,采取了几十种适地树种合理搭配的混交模式,从源头上营造了不利于病虫害大发生的环境。同时,加强对林地的抚育管理,通过人工击茧、采摘虫苞、剪除病树枝等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基数,并用人工除草的方法替代了药物除草剂的使用。

  物理防治,则以振频式杀虫灯为主,按照每25亩左右放置一盏灯进行灯光诱杀。据悉,这是防治森林病虫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既能诱杀成虫,对环境又不会造成污染,对天敌伤害也极小。同时,在害虫取食的食物中还掺入适量药剂,或者在害虫发生阶段,利用其习性使用性诱剂,起到诱杀害虫的作用。

  生物防治,就是尽量减少对土壤等环境污染的生态型防治方法。对刺毛虫、桑毛虫等害虫用白僵菌等仿生制剂农药,以菌治虫;对钻蛀性害虫利用肿腿蜂等天敌防治,以虫治虫;而对喜树、夹竹桃等40多个树种又采取不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据了解,通过“三合一”的生态防治法,黄浦江上游两岸的水源涵养林病虫害危害被控制在较低水平,不仅维护了生态平衡,更有效地保护了黄浦江上游的水质。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