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对帮扶奉贤区周家村脱贫 送钱送物不如共育致富项目
产生日期:2010-03-03 03:07 来源: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王昌年)奉贤区金汇镇周家村,是个“顽固”的经济薄弱村。近10年来,为了帮助其脱贫,奉贤区和市里多个部门与其结对,但三番五次的送钱送物始终难改该村贫困面貌。然而,今年新年伊始,周家村的村干部和广大村民变得信心十足起来:2012年,周家村肯定能甩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踏踏实实走出一条致富路来。
周家村的信心,源于村里正在上马的一系列致富项目:除了扩大食用菌的大棚种植规模,周家村还正在着手提升产业能级,筹建工厂化食用菌基料生产基地和食用菌制种基地;为了做大养虾业,村里还成立了荣盛虾业养殖合作社,并进一步组建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原本在产业上一穷二白的周家村,如今在城乡结对帮扶中“长”出了多个经济增长点。
据了解,周家村由原姚堂村与周家村合并,两个村都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同属经济薄弱村。 2001年,该村年可支配收入仅有7万元,村干部工资已拖欠5年未发。当年,应奉贤区委、区政府要求,该区科委与姚堂村结对,为村里作经济支援,逢年过节给贫困户送钱送物。但几年下来,贫困面貌改变不多。
奉贤区科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送钱送物只能解决一时之急,只有帮助农民找到强村富民之道,才能从根本上治穷。经过一番考察,他们瞄准了食用菌产业,因为这是奉贤区的特色产业,有着成熟的技术支撑,且当地农民早有种植基础。他们把“送资金”与“送项目”结合起来,投入18万元帮助村里建起了8个食用菌大棚,之后,区科委又邀请区农委食用菌技术推广站加盟,对农民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从而启动了周家村的食用菌生产:秋冬春三季种蘑菇,夏季种草菇,一年四季都有产品。
镇里也进行人才配套,专门调派了原镇自来水公司党支部书记范天才到村里担任书记兼主任,亲自抓新兴特色产业。几年下来,该村先后建立起20个大棚,每个大棚纯收入达1.5万元,很快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不仅如此,村里还带动了一批个体村民种植食用菌,种植大棚蔬菜,养殖南美白对虾,家家户户增加了收入。在这基础上,村里又成立了姚堂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指导农民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2006年底,该村可支配收入达到8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6500元,第一次摘去了经济薄弱村帽子。
经济实力强了,村里公共事业也“鲜亮”起来。村里不仅平整农田,整治村宅河道,改善村容环境,还积极增加村民福利,成功创建 “区级文明村”、“市级村容整洁村”。 2007年,范天才被选为区人民代表,并当选为区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成为区人大常委中的唯一一名村官。
但之后,姚堂村与毗邻的周家村合并,命名为周家村,又重返贫困村行列。因为,原周家村每年可支配收入不到3万元,还负债70万元,两村合并总体实力明显“下滑”。周家村成为了市委大口工作党委结对帮扶的经济薄弱村,市农委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来到了该村。这一次,城乡结对方向明确:多部门联手,精心培育适合该村的产业项目。经过调研,他们认定食用菌的确是适合周家村村情的强村富民项目,但需要进一步帮扶。眼下,村里正在加强种源、基料环节,进一步做大特色产业链。此外,已小有基础的蔬菜种植业和对虾养殖业,也大有可为。
最近,来自城里的“智囊团”又为周家村开发了新的致富项目:根据当地靠近工业、外来民工众多的特点,村里建立了1500平方米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300平方米的超市;一处闲置的养殖场房舍,经过整修后出租,也将盘活村里存量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