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村,渴望怎样的帮扶

产生日期:2007-04-09 07:00      来源: 解放日报

  日前,从上海南汇区传来消息,该区已有97个经济薄弱村攀上了城里的“好亲戚”,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帮扶。

  而几天前,静安区与崇明县也正式结对,开始了为期5年的帮扶活动。今年,静安一下子就拿出了2000万元,用来改善崇明的教育、卫生等设施。目前,全市有近50个市大口党委下属党组织与崇明的经济薄弱村达成了结对意向。

  据调查,在上海郊区,年收入不足3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还有300多个。为了让它们摆脱现状,实现“强村富民”,全市已经掀起了结对帮扶的高潮。今年以来,本市9个中心城区先后与崇明、奉贤、南汇、金山、青浦5个区县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薄弱”的原因各有不同。帮扶也需要“对症下药”。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薄弱村,到底渴望怎样的帮扶?

  四墩村,苦于没资金

  年初,惠南镇四墩村与上海国际集团公司攀上“亲”。今年,上海国际集团公司将给四墩村提供40万元的帮扶资金,目前村里已经拿到了6万元。

  其实,为改变村里面貌,村支书老刘早已有了不少设想,但一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现在有了资金,老刘立即开始了实践:泥泞不堪的机耕路,被铺上了钢渣,一些沟渠也得到了改建,农业生产的条件将由此改善。此外,村里正在建设中的标准厂房、白色水泥路等工程,更是让村民生活有了盼头。

  长期以来,“入不敷出”是这个薄弱村的真实写照。去年,该村可支配收入19万元,但各项不得不支出的开支加起来就有80万元。因为,村干部的工资要支付,部分村民的贫困补贴要发放,所有村民的农田灌溉费要“包揽”。此外,去年村里还对一些实事项目给予全额买单,比如集中防治稻飞虱,修建农田水利,建设村里白色水泥路……村支书老刘说,虽然没钱,但一些实事项目还得做好。所幸,前两年,区卫生局、四通公司对该村给予了资金上的积极扶持。

  “村子穷,是有缘由的。”71岁的村民赵林根总结说,偏僻是最主要的原因,四墩村虽说属于惠南镇,但已接近东海边,村民步行到惠南镇要一个多小时呢,所以很少有工业项目落户这里。不仅村穷,老百姓也没什么打工的机会,只好一心从事农业生产。赵林根家目前还有2.4亩地,基本只种植水稻、油菜,一亩一年收入也就两三千元。平时,他还挖些时令蔬菜去市场里卖,但一年的零星收入总计只有200元—300元。村支书老刘介绍,全村有3500多村民,去年人均收入为5000多元,比去年全市农民的人均收入9200元少了一大截。

  老赵说,为改变薄弱面貌,村里也作过一些尝试。据介绍,以前村里曾建过村办厂,但很快倒闭了,结果欠下了七八十万元的债务。现在,村民们更相信“一步一个脚印”的致富方式。一些大企业给了村里扶持资金,村干部和村民并没有因此想入非非。他们首先从改善村里的农业基础设施做起。记者在田间看到,以前1.5米宽的泥路,已经“变身”为2.5米宽的钢渣路,村民们的农用车进出十分方便。老赵希望,村里的农业也能干出名堂来,比如打开西甜瓜、水蜜桃等销路,就能增加不少收入。

  村支书老刘表示,他们并不一味地指望大企业给予资金帮扶。他满怀信心地说,再过三年,村里不仅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还能实现脱贫,那时就不需要扶持资金了,村里会慢慢找到自己的致富门路。

  有关专家还指出,其实,资金也并非一送了之,它同样可以“造血”。比如一些地方正在探索“资本入股造血方式”,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双方本着“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原则开展合作,每家企业将一笔扶持资金作为“干股”投入经济薄弱村,同时企业利用技术、管理优势,带动经济薄弱村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桥北村,盼望好项目

  比起四墩村,惠南镇桥北村更加偏僻。该村村支书老钱说,上海绿地集团与村里结对后,不送钱、不送物,但却送来更好的东西。

  据了解,绿地集团已将有关项目落户到桥北村。在绿地集团的扶持下,偏僻、落后的桥北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里新建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农村水网得到了进一步改造,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起来,村民的就业也有了指望……老钱希望,新项目能够真正提升桥北村的“造血”功能。

  致富项目,既包括工业项目,也包括农业项目。目前市农委正在推进的“一村一品”计划,就是希望帮助各村培育出自己的优势产业,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比如市郊一个薄弱村,村里的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但在农科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们发展起了扶郎花、黄桃等农业种植项目,结果村民人均收入竟达到了近2万元。由此可见,为农民找到好的农业项目,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扶持办法。

  奉贤区早就开始实践这一模式。三年前,姚堂村还是奉贤区金汇镇的经济薄弱村。村集体负债2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但现在,该村不仅消除了财政赤字,村民收入也翻了一番。 这一切得益于与上海高榕生鲜食品加工配送有限公司的结对。高榕将姚堂村纳入了企业的产业链,为村里送来了好的致富项目。在高榕公司的指导下,姚堂村近年来种植的蘑菇、草菇、毛豆、番茄等10多种经济作物,60%采用设施大棚,高榕不仅提供新品种子、技术指导,还向村民承诺,作物如果卖不出去,公司统一收购。村民老孙说,他承包10亩地种上了特色蔬菜,一年可净赚8万多元。

  据统计,奉贤区共有200多个行政村,其中一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村,发展非农产业经济比较困难。2004年,经奉贤区政府牵线搭桥,10多个纯农业区域的薄弱村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5年的帮扶协议,由企业带动薄弱村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脱贫致富。比如上海汉德食品有限公司,与奉城镇三团村、四团镇七古村等4个薄弱村结对后,不但帮助当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带动养殖户4000多户、水产养殖面积8万多亩;还注册100万元资金,帮助筹建“上海农兴对虾养殖合作社”,提高薄弱村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到目前为止,高榕、汉德、大山合集团等已带动上海及周边标准化生产基地近40万亩,带动农户4.6万户,帮助农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

  专家指出,龙头企业结对帮扶薄弱村,形成产销关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基地”的产销经营模式,把贫困地区农民纳入产业链,让经济薄弱村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同时也使农业龙头企业获得了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薄弱村,还有多少期待

  有关人士指出,技术、观念等方面的帮扶更能产生无穷能量。

  最近,一些大专院校就加入到了帮扶薄弱村的队伍中来。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与惠南镇海沈村结对后,很快送上了“智力支持”。现在,每逢双休日,学校就会派出优秀教师为村里的学生免费授课,并为村民培训、深造提供各种便利。另外,上海水产大学与芦潮港镇的汇角村结对后,还为村里度身定制了培训计划,分三批免费为村里培训物业公司员工,并提供见习岗位,优先推荐上岗。首批培训将于近期启动,通过一个月的培训,村民们将能掌握非农就业的本领。

  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与南汇洋溢村结对后,也马上呈上“技术见面礼”,帮助村里建设葡萄种植示范基地。目前,规划150亩的葡萄种植基地首期70亩已启动。其间,上海绿化管理局不仅无偿提供了价值38.5万元的优质葡萄种苗,还专门派出技术人员在基地蹲点,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此外,绿化局还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全村1457户农户的庭院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各庭院的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并无偿提供适宜的果树花卉苗木,帮助农户打造“庭院经济”。

  城乡结对,还把城市文明悄然渗透到农村,通过改变村民自身,来改变农村面貌。去年,上海永大电梯设备有限公司与松江区新浜镇“喜结良缘”,永大电梯将出资60万元-80万元,为该镇许家草村兴建“百姓戏台”等文化设施。此举看似简单,但意味深长。而锦江国际集团,也给金山廊下镇的中华村带来了许多无形资源。锦江在中华村打造现代宾馆,不仅盘活了村民的闲置农宅,使农民得到了经济实惠,还培训了不少优秀的农家服务员,而且农民在与市民游客的互动交流中,生活方式也逐步得到改善。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