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银杯不如市民的口碑 上海大米品质好坏市民说了算
产生日期:2009-12-17 02:07 来源: 农民日报
———上海市优质大米品鉴活动纪实
上海市今年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种植面积、粮食单产分别为162.7万亩和553.1公斤均创历史新高。粮食丰产了,品质好不好由谁说了算?上海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决定应由市场、市民来拍板。
为稳定全市的水稻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品种,指导明年的水稻结构,满足市民对优质大米需求,增强上海优质米的市场竞争力,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于11月25日至12月1日组织了全市优质大米的品鉴活动。
专家和市民对全市水稻36个品种(系),按照米粒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两个项目9个子项目分别打分,包括精米率、垩白率、黄米率和透明度、色泽气味,蒸煮品质则含有气味、外观结构、适口性和冷饭质地4项,从米粒外观品质(米样)和蒸煮品质(饭样)中选出20个优质粳稻新品种(系)作为入围品尝品种。
品鉴活动开始后,先后在市政府机关食堂、市区宾馆会场进行适口性评比。市民代表近80人通过上海农业网、上海市农业技术网报名,经筛选有40人参加评比。总共有600人次参加了本次品鉴活动。品尝评比代表通过观、闻、品、比后,各自独立在评分栏目贴上标志,最后汇总品评结果。据悉,所有参加评比的稻米均达到国标三级米以上的品质。郊区10个区县、光明集团共27个单位选送。
品鉴结果为上海宝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洋桥牌米”获金奖。上海万事发实业总公司“瀛丰五斗米”、上海跃进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自然之子米”、上海秋良米业专业合作社“秋良牌米”、上海金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顾家米”获银奖。
据参加授奖仪式的上海市农委副主任殷欧介绍,上海在总量有限的耕地内种粮食,优质化率是第一位的。目前,上海市粮食作物优质化率已达97%。
“民以食为天”。稻米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食粮,稻田又是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人工湿地。近年来,上海全市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总体目标,一靠科技,二靠投入,水稻生产得到了全面提升,面积保持稳定,技术不断进步,单产和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圆满完成全市20亿斤粮食生产总量目标,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据了解,上海市大米生产近年来呈现以下特点:
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提高。2004年以来,在政府种粮政策的支持下,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由2003年低谷时不足160万亩,通过挖潜扩种,2005年-2009年的五年间,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在16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534.6公斤。其中,2009年种植面积达162.7万亩,2009年553.1公斤,单产水平再创历史新高,较上年548.2公斤增4.9公斤。
品种不断优化,品质全面提升。近五年来,通过水稻种子补贴政策扶持,围绕高产优质并举的品种推广目标,不断完善新品种引育和试验、示范、推广机制,全市水稻品种高产优质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主栽品种基本实现了每3年-5年周期性更换的目标。近三年稻米品质达到部颁优质稻米三级标准的比重保持在97%以上,较2003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并建立起有机稻米生产基地6个,面积近3万亩。
技术不断改进,装备逐步完善。一是直播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不同品种各阶段高产群体质量调控量化指标,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二是农机、农艺紧密结合,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不断推进,2009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机械条直播栽培面积达61.6万亩,占37.9%,较2003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水稻生产机械化率由2004年的74.2%提高至2009年的约80.9%,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年均递增约1.7个百分点;三是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全面普及,技术覆盖率达100%。
规模化有序推进,商品率逐年提高。2005年以来,上海出台了鼓励粮食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快了粮食向规模化、组织化方向的发展。到2009年,全市30亩以上的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121.9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74.9%,较2005年33.5%提高了近41.4个百分点。户均生产粮食约26万公斤,比2005年的11万公斤多生产粮食15万公斤。粮食商品率由2005年的46.1%提高至2009年的约53%,年均递增3.5个百分点。
伴随市郊粮食生产专业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规模经营形式的推进,上海各区县及专业农场积极探索地产化优质大米产业开发,遴选优质高产品种,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栽培,自注大米品牌,实现就地生产、加工、销售的地产化优质大米产业化生产模式。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地产大米品牌有光明食品集团的“瀛丰五斗”、“自然之子”,以及市郊各区县“北湖牌”、“老来青”、“绿都园”、“秋良”、“嘉蜜”、“浦优”等品牌30多个,年生产销售优质大米约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