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转型大有可为
产生日期:2009-08-31 02:47 来源: 解放日报
过去,郊区农场在本市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追求粮食高产等方面起着引领作用。近年,农场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实际上,它们中还有不少仍坚守在农业领域,只不过在经营模式上已纷纷尝试转型。农场在转型之中是否还能继续发挥其引领作用,值得我们期待。
笔者日前到位于崇明岛西部的跃进农场调研,看到了喜人变化。一是跃进农场今年勇夺上海郊区麦子平均单产冠军;二是农场在利润超亿元后,富而思进,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转型举措。比如,农场在市区开设“自然之子”有机米专卖店,打开了展示生态农业的窗口;建设千亩休闲鱼塘,打造“上海北部渔村”特色农业旅游景点,全力开掘农业的休闲功能;成立农场农副产品市场营销部,对原粮、稻麦良种、水果、水产品实行统一营销,品牌农业的效应体现出来;策划组织“丰收十月宝岛行”,让传统的粮食产业由“好吃”同时变得“好看”、“好玩”……这一系列转型新举措,不仅成为光明食品集团农业发展的新思维、新亮点,同时也为市郊国营农场的发展定位提供了新的认知和启示。
过去,我们强调国营农场要为市郊农业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为“四个化”:即耕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作业机械化、技术标准化。如今,这些已逐步成为现实:目前,上海市郊最大的现代化设施农业示范区就设在长江农场和跃进农场;今年,全市5个夏粮示范方平均亩产为461.2公斤,其中跃进农场万亩示范方以实收亩产527.5公斤独占鳌头。但是,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农业发展内涵、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提出新要求,市郊国营农场已不能仅仅局限在追求“丰收”、“高产”等方面,而应当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上先行一步,在更高层面上为上海郊区农业发展进行示范性探索。这方面,一些农场已经提供了鲜活的例证,比如东海农场打造的鲜花港,如今已不仅仅是个大型观赏园,还是国内领先的花卉种源基地;同样,五四农场打造的蔬菜主题公园,也是开掘现代农业生态、休闲、文化功能的一个典型。
实践表明,农场发展模式转型,重在理念上转型。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农业作为传统产业,春夏秋冬唱的都是“种、管、收”农耕三部曲,农产品附加值低而且靠天吃饭,农业发展模式既无转型的空间,也无转型的意义。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单纯依靠“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最终把农业发展这本经念歪了。事实上,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与外延的新拓展,随着市场、消费者对农业功能、农业终端产品在认知与需求上产生新变化,特别是随着市郊农业资源日趋受限、粮食单产上升空间日趋狭小、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呼声日趋强烈,尽快实行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一种自身的要求和必然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大力推进农场发展模式的转型不仅有空间,有条件,也有充分的理由。
农场发展模式转型,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拿出实实在在的转型举措,体现转型的成效。就拿近年来日趋红火的市郊农业旅游来说,从上海鲜花港到南汇桃花节,从崇明前卫村农家乐到奉贤菜花节,农业旅游景点达100多个,去年涉农旅游收入达12亿元。这些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不管农场如何转变,说到底就是盈利模式的转型,只要能提高农业附加值,只要能让农民增加收入,只要能做响农产品的品牌,只要能有效提升新农村的发展功能,都应该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创新,都应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指导。跃进农场一位负责人形象地说,我们在探索农场转型的过程中,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华丽转身”:在万亩水稻田头,可以看到大型农机收割作业的壮观场面;在千亩休闲鱼塘,可以享受泛舟垂钓快乐;在生态果林,还有摘桃赏鹅之趣……农场尝试多元化转型,孕育出了一个个新机遇,久违的活力也重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