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计划用三年培训千人帮郊区农民走稳走好创业路
产生日期:2008-08-18 03:07 来源: 中国上海网站
37岁的奉贤农民徐卫星经营着700亩葡萄园,虽然这个季节每天都要接待十多家经销商,可他和创业同伴盘算得更多的是:“我们奉贤的葡萄质优价廉,怎样才能像马陆葡萄那样打出响当当的品牌,做成产业?”因为徐卫星刚参加了一个特别的农民创业培训班:“政府和大学联合,请来农业专家给我们上课,我觉得自己的脑子好像一下子活起来了。”
今年7月,由上海市农委主办的2008上海创业农民培训班在上海海洋大学开班,来自崇明、金山、奉贤等区县的200多名农民“应邀”参加,他们都是当地农业合作社的领头人、种养殖大户。据介绍,为了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规模经营,上海的政府部门联合三所涉农高校——上海交大农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计划用三年左右开展千人创业培训,实实在在把创业服务送到农民身边。
力争为市郊农业培养一批创业型的现代农民领头人,这一想法政府部门酝酿已久。调研发现,目前上海市农业劳动力的现状是年龄偏高,文化偏低,新生力量缺乏,“会种不会卖,有技术不会经营,懂生产不会管理”。市农委副主任严胜雄表示,“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创业农民。经过农民的创业,扩大生产规模,实施产业化的现代经营,集中发展成千上万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养大户。”
然而,政府部门送培训上门的计划,年初刚实施时并不顺利。“我老忙格,花几个礼拜听课,没辰光。”上海海洋大学负责此次培训的陶小艳老师开始总是听到“没兴趣”的回音。为此,市农委和上海海洋大学的老师一次次去区县动员,并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惠农措施:市农委专门在农展会上为学员辟出7个免费大展台,展销瓜果、家禽等农产品,并承诺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资金贷款、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优先配套。
据悉,此项培训调集了上海涉农高校中最好的教育资源和行业专家,分为集中培训、创业设计、实地考察、创业扶植和跟踪服务五个环节,达200个课时。集中培训主要安排在农闲季节,根据生产周期分阶段进行,尽量不占用农民大块时间。课程也精心设计,“农民朋友不喜欢PPT,最喜欢面对面直接交流。”陶小艳告诉记者。第一阶段在上海海洋大学的集中培训中,有农业政策解读,专业教授讲解创业案例,分析世博给农业带来的机遇,还有成功创业农民的现身说法。
丰富的课程让农民的视野得到开阔。市农委综合处处长李维良讲的《支农惠农政策解读和应用》,让崇明农民谈志良“一下子找到了方向”,“以前也了解一些政策信息,但是很不系统,比如水稻补贴具体如何实施,我搞不清楚,有点像无头苍蝇。现在政策熟悉了,企业发展会更顺利。”“原来我以为把300只鸡养到600只,就算规模扩大了。现在我知道这种改变并不是做事业,产业链可以延伸,可以借助‘农家乐’营销我的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可以成为一体变成集团。”来自金山的一位农民这样感慨。另一位从崇明赶来的农民说:“崇明的玉米、老白酒、紫薯、蟹都很有特色,在市场上却叫不响,期待政府给我们搭台。”
传授实实在在的知识能力,还在创业中给予实实在在的跟踪服务。记者从市农委获悉,在培养创业农民过程中,政府集聚银行、工商、税务、科研单位、市场交易等,在资金、技术、政策、信息、市场、项目选择等多方面为农民提供帮助。此外,各区县农委还将发挥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资金贷款、项目安排等方面的政策资源,为培训学员提供优先政策支持,对创业成效突出的农民,作重点扶持。
据了解,经过第一阶段集中学习的农民,将在10月进入创业计划书撰写阶段,行业专家、高校老师将和创业农民“结对”,开展2-3年的跟踪指导,扶持学员真正走上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