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看鲜桃烂田头 谁解果农卖桃难
产生日期:2008-07-14 02:12 来源: 解放日报
当前,郊区瓜果纷纷进入采收旺季。但在农民热闹开卖的同时,也有一些令人不解的现象:有的地方每500克桃子卖到5元钱,农民仍抱怨今年要减收了;有的农民则表示,即使桃子烂在田头,他们也不愿包车进城卖……这是什么原因呢?
成本大幅上涨,卖价基本不变
午后的佘山众益桃业合作社里,几位农民正在忙着分拣刚采摘下来的桃子。合作社带头人沈慈声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的早熟黄桃采收已近尾声,精选的优质桃价格平均在每500克5元左右。
“每500克卖到5元,收入还不错吧?”记者问。沈慈声说,这只是合作社包销的15%—20%优质桃,桃农手里还有不少中低档桃子卖给小贩,每500克只有几毛钱。
目前,沪郊桃树种植总面积近10万亩。近年来,各地纷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更新品种、科学种植,并尝试品牌销售,优质桃的价格普遍翻了好几番,每500克可卖4元—6元。但是,合作社实行品牌销售的桃子都是精选桃,所占比例一般在30%左右。
尽管桃子刚开市,但沪郊不少种桃户已在担心,今年的收入会大幅减少。因为桃子卖出的价格与往年持平,但生产成本的上涨让人吃惊。单说肥料,国产优质复合肥料每50公斤由去年的120元涨到了190元,钾肥每50公斤由去年的125元涨到了250元,即使最普通的氮肥,也由去年的90多元涨到了130元……涨幅最低在40%左右,最高超过100%。因此,今年少数种植规模小的农户舍不得用高价的优质肥,改用普通型肥料,桃子品质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根据有关方面调查,今年沪郊农民种一亩桃子成本平均增加了600元—800元。以佘山众益桃业合作社社员平均种植50亩来算,今年每户投入总成本就增加了3万—4万元,而销售价格基本不变,他们就相当于要减收3万—4万元。
追加销售投入,可能导致亏本
种植成本涨了,如果能便捷地卖掉,农民还可以赚一点;但如果销售经营还须追加投入,比如包车运输、在城里租摊叫卖等,农民就几乎难以赚钱,甚至亏本。因此,大多农民都不愿进城卖桃,而宁愿坐等小贩上门低价收购,或是看着桃子烂在田里。
记者发现,郊区合作社帮农民销售的30%左右的优质桃,大多不是走出基地去卖掉的,而是一些单位电话定购或是直接上门采购的。这一来说明了郊区优质瓜果的品牌知名度,二来于合作社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走出去的成本太高、障碍太多。
几年前,南汇、松江等地都曾鼓励农民进市区批发市场卖桃。但农民们尝试后才发现,桃子经不起折腾,运到市区卖不掉就会烂,所以即使批发价再低,他们也得卖。有的农户一箱15公斤的桃子最后只卖5元钱,平均每500克只合0.17元。而运输费是不能讨价还价的。比如,今年一辆2吨的车从佘山到市区要350元运费,到松江城区也要200元。进城卖桃的收入,有时连付运输费也不够。如今,大多桃农都不愿意包车去城里卖桃了。
在镇上或城里的菜场租摊位卖桃怎样?佘山一位种桃大户向记者透露,他在松江城区坚持卖了几年桃子,摊位费一天要80元—130元,而且一租必须得半年以上,这不是普通小农户可以承受的。南汇一位农业企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曾尝试在市区开优质西瓜专卖店,为保证一年四季都有东西卖,他特地整合了当地许多优质特产一起进城,但结果还是付不起高额的房租,因为农产品的利润实在太微薄了。
农民卖桃难题,还需合力破解
农民卖桃的烦心事,并不是某一方面单方努力就可解决的问题。
对于农民来说,如何卖得更好的价格?当然应在种植上下功夫,不能仅靠经验种田,而需要实行合作社统一传授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使桃子品质走向均一化,减少次品桃的产出率,扩大品牌销售的比例。
对于合作社来说,不仅要在生产中起到引领作用,更主要的是要在拓展市场渠道上多跑、多努力,为农民争取更多订单。同时,合作社还可通过复合经营来提高种植业的附加值。比如,众益桃业合作社就打算发展“农家乐”,通过市民采摘等休闲项目来增加收入。而附近的仓桥水晶梨合作社也开始开发梨脆片、梨酒、梨醋等深加工产品,不仅可获得比卖梨更高的收入,还可缓解卖梨的季节性压力。
解决卖桃难,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记者从松江区政府了解到,今年,该区就与有关方面协调好,在城区一些市场开辟了3个销售点,让佘山桃农免费到那里摆摊。另外,针对农民进城卖桃缺乏通行证的问题,松江还鼓励有关龙头企业把自有的“菜篮子工程车”以优惠价格租给桃农使用,部分解决了桃子的进城难题。
另外,一些小范围开展的有益尝试也有待推广。今年,南汇区政府与家乐福、易买得等建立直接采购合作,使当地西瓜、水蜜桃等在国内率先以“零费用”进入大卖场,即使大卖场获得了新鲜货源,也让市民可以在家门口买到正宗的沪郊优质蔬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季节性农产品集中销售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