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农民种粮“重燃旧情”

产生日期:2007-10-11 02:42      来源: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讯 (记者 黄勇娣)眼下,上海市郊160多万亩水稻大部分还未收割,但松江老来青水稻合作社的2000多亩早熟大米已卖掉了七成,均价是普通大米的3倍左右。社员杨才荣告诉记者:“我种了100亩老来青水稻,销售收入超过12万元,净收入也有6万元左右。”

  这家合作社共有50多家这样的种植大户。在松江区,15亩以上的水稻种植户已达到80%左右。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沪郊水稻种植日趋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大有在新层次上实现跨越的趋势,令农民对此“重燃旧情”。

  众所周知,种植水稻只能赚个口粮,因此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但是,松江老来青水稻合作社的实践,让水稻种植也成了令人羡慕的行当。据了解,几年前,合作社引进了“苏沪香梗”新品稻,它提前40多天收割,且带有自然清香味,煮出的米饭亮晶晶,同时还打响了“老来青”品牌,一下子受到市民欢迎。2001年,“老来青”牌大米销量仅为2万公斤,到去年已达到40万公斤,且客户都是直接上门订购。松江区农委有关人士介绍,水稻的比较效益低,因此必须扩大种植规模,才有可能让农民增收。目前,该区正在出台补贴政策,推进“家庭农场”型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鼓励一户农民承包100亩至150亩水稻,这样一年纯收入达5万元左右,种水稻就不比打工逊色了。

  通过专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也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益。奉贤行民粮食合作社带头人沈云甫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行南村原来是个经济薄弱村,村民只懂得种植粮食。三年前,他牵头将村里种粮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并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比如组建植保专业队伍为农民提供免费服务,近两年虽然郊区稻飞虱发生严重,但行民合作社的水稻却连续取得了丰收。同时,合作社还打出品牌,帮农民统一销售大米,价格比市场价高出15%。如此,农民一亩地就可增收好几百元。去年下半年,附近几个村“呼声很大”,纷纷要求加入行民合作社。而在青浦区,一个叫“丰谷”的大型粮食合作社,也已覆盖了2万多亩水稻的生产、销售等服务。据统计,上海郊区已涌现近200家粮食合作社,为种粮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普通大米每公斤可卖3元左右,但通过品牌化运作,还能获得更高的附加值。金山廊下新出现的“金廊博士”牌大米,就是品牌经营的成功案例。据了解,“金廊博士”牌大米来自该镇2000亩的无公害基地,它在国内率先打出了混配米的概念,请来营养专家调配出了干饭米、稀饭米、普通米三种米产品,比如干饭米口感甚糯,稀饭米能迅速煮烂煮香,目前干饭米每公斤售价达18元,仍然供不应求。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