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295号提案的答复
叶文娣委员提出的“关于完善我市各涉农区农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提出,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农业等领域深层次数字化转型,推动发展方式整体转变,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上海经济数字化转型 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实施农业新体验专项行动,推动农业生产智慧精准,聚焦生产流通全过程、产地环境全天候、作物属性全要素,建设综合赋能平台,打造智慧示范农场,为地产优质农产品赋予数字化品质内涵。
二、绘制全市数字农业顶层架构,建成图库数字底座。
紧扣“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数字化内涵,突出前瞻布局和系统集成,构建“1+N+X+数字底座”的数字农业架构。全面采集全市农用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现状数据,汇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等规划数据,形成全市一张农业农村数字基础底图,为各涉农区提供各类图层服务。以“三清单一目录”为基础不断优化公共数据共享机制,通过数据的归集、编目、治理,形成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库及各类专题库,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汇聚融合,无限使用。已归集3亿多条数据,存储量达到3.2TB,为各区、各单位提供数据服务接口420多个。
三、编织全产业链数据网,服务农业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
依托“神农口袋”、智慧畜牧两个生产端系统,打造覆盖粮食、蔬菜、瓜果、畜牧、水产全部产业的农事信息网,服务农业生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8000多家经营主体均已实现入网,入网农用地占比超过80%,年度采集农事档案记录1000多万条,实现生产动态实时更新。构建服务市、区两级管理者的1套数字看板,开发农机、安全监管等N类业务管理中台,整合X个业务子系统,形成全产业管理网。开发服务消费者的绿色农产品公共推介平台、“鱼米之乡”、“沪农优品馆”等,促进线上产销衔接,增加市民对上海绿色认证农产品的知晓度、感受度,让消费者购买优质农产品时可选择、可辨识、可追溯。
四、挖掘数据价值,鼓励各区开展数字农业基地试点示范。
利用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持续推进数字农业示范点建设,已探索建成松江“多吉利德”、浦东“清美”、崇明“由由”等多个数字智能化蔬菜生产基地。聚焦粮食生产机械化、无人化,在嘉定、松江、青浦、上实等地推进粮食生产无人农场试点,以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闵行区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应用,5家示范型基地,28家标准型基地数据采集系统基本建成。浦东新区、奉贤区以全国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加快智慧农业研究,浦东新区正研究推广“智慧农田”“智慧菜田”“智慧果园”和“智慧养殖场”在全区更大范围的应用,计划打造20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成12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奉贤区加快建设食用菌智慧工厂、“机器换人”蔬菜基地、果树省力化生产基地等一批示范基地,建设美丽牧场,示范农业生产+光伏发电,1.8万平方太阳能光伏高密度养殖温室,年均发电40万度。金山区大力支持农业信息化企业发展,华维节水科技集团被评选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点甜公司面向绿叶菜智能种植需求的多功能机器人入选第一批《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心意植保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全市提供飞防植保、无人机施肥、播种作业与长势监测等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农业农村云平台汇集功能,加快各级农业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共享和利用,打破地区、行业和部门限制,消除“数字鸿沟”;推进数据赋能农业保险、金融贷款、农机服务等,不断挖掘数据价值,让更多农民享受数字化红利,提升获得感。支持各级农业管理的大系统大平台建设,深化农业农村“一张图”,加强“申农码”应用推广;市区共同推进智慧稻作研究,加快数字技术与农技推广、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等有机融合,构建覆盖全市水稻的空天地一体化的高精准信息感知网,建立主推品种生长诊断精准处方,综合运用无人农机实现水稻生产的全生命周期智能管控与精确作业,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数据-模型-决策-作业”水稻智慧化生产技术体系;培育农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推进无人农场建设,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支持培育区域农业数字化特色,比如,支持建设松江新城G60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示范区,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双千兆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在农业领域的布局和应用等。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年4月23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