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851号提案的答复
荣明棣委员提出“关于倡导生物农业的应用实践以增强我国粮食体系韧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提案科学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讨论了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上海持续加快基因编辑、替代蛋白,尤其是微生物蛋白的关键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符合国家战略、产业需求、上海实际,对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生物农业是一种现代新兴产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农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指导,特别是《“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更高层次的新期待,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上海基于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支撑潜力、以及超大城市对农业的定位,一直以来把基于生物技术的现代农业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大力引导和支持生物农业发展,培育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出高效、产品优质的现代绿色农业,满足超大城市对地产优质农产品的营养健康需求,满足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实现农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创新方面,“十三五”以来,发展现代农业是本市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市科委、市农委高度重视生物农业科技工作,着眼保障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适应日益多元的营养健康食物等消费需求,重点支持基于生物技术的生物育种、生物制剂(绿色农药、肥料、动物疫苗等)、生态循环等技术创新,以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艺推广示范,引导种源农业、生态农业、营养健康农业发展。据统计,“十三五”以来,累计支持600余个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投入资金超12亿元,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创新成果。一是节水抗旱稻和杂交粳稻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育成了以“旱优73”、“旱优3015”为代表的节水抗旱稻系列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超过1000万亩,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育成的“申优26”是上海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粳稻品种,并转化给隆平高科。“花优14”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成为我国杂交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相关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育成一批优质软米、功能稻、国庆稻水稻品种,其中“松早香1号”、“沪早香软1号”等早熟品种成为郊区国庆稻主栽品种,上海郊区早中熟品种种植比例已提高到70%左右,相关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二是高产、优质食药用菌研究国内领先。选育的“申香”“沪香”等香菇新品种已在河南、河北、湖北、辽宁、贵州等全国香菇主产区推广应用,市场占有率超过30%,每年新增产值40亿以上,其中“沪香 F2”和“沪香 F3”是我国首次育成满足工厂化栽培需求的品种,相关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育成的高产、功效成分含量高、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沪农灵芝”系列灵芝新品种8个,其中“沪农灵芝1号”是我国孢子粉产量最高的品种,市场占有率达75%,年产值达4亿多元,相关成果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育成的优质、高产的“上研”、“雪榕”系列金针菇新品种,为破解我国工厂化金针菇种源受制于日本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种源支撑。其中“上研1号”、“X18”已在国内金针菇工厂化企业推广应用,累计生产约5.45亿瓶,市场占有率超过20%,新增产值约33.5亿元,相关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是在蔬菜、水产、畜禽育种上有突破。育成的“长征”、“新夏青”、“沪菠”等系列优质、抗逆绿叶菜新品种,逐渐替代了国外引进的品种,自主选育品种占上海郊区绿叶菜种植面积的60%以上,年繁育种子50万公斤,基本满足了郊区绿叶蔬菜的生产用种。培育的国家级河蟹新品种“江海21”,结束了上海长期以来河蟹有种源无良种的尴尬历史,“江海21”已在全国17个省市区累计推广养殖约120万亩,是全国养殖地域最广的河蟹品种,相关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选育出雉鸡行业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家审定品种“申红七彩雉”。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除草剂大豆,获得国家安全证书,打破了发达国家在高效基因和转化品种上的垄断,为转基因育种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生物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十三五”以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面积350余万亩次,产生经济效益210亿余元,促进农民增收12亿余元。实现优质甜瓜品种“华蜜0526”、优质杂交粳稻品种“申优26”、中华绒螯蟹“江海21”等9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公开平台实现转化交易,交易金额1亿余元。推出《稻养万年》“科技+农业”水稻主题科普展览,从大文化、大生态、大科技的视角出发,体现“农业滋养人类、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
在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培育生物农业产业,包括种源企业、生物制剂产业、生态产业,涌现了一批以天谷生物、上海雪榕、上海祥欣、清美食品等为代表的生物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生物农业转型升级和效益提升。天谷生物、中垦种业、惠和种业等三家商业化育种企业成为国家级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上海雪榕、上海丰科等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上市发展。上海祥欣种猪及祥欣精液成为行业内的第一品牌,推广至全国二十五个省份,全国每年上市商品猪中有十分之一含有祥欣种猪的基因。
本市生物农业产业虽然取得较好的进展,但整体看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相关产业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提案中的相关建议,引导创新资源向生物农业领域聚集,大力发展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生物育种、动植物健康(农药、疫苗)、动植物营养(肥料、饲料)、环境生态(微生物菌剂、生物酶、益生菌)等产业,加快生物农业的发展,在上海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中,努力打造具有国内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2年5月19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