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812号提案的答复
罗利军等委员提出“关于推广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探索农业碳普惠制度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情况
该提案由我委牵头办理,收到提案后,我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进行认真研究,办理期间充分听取委员意见。农业既是碳排放源,也是重要的碳汇系统。推进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总体上赞成提案关于推广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探索农业碳普惠制度的建议。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深入研究,助力协调推进。
二、基本情况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年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水稻生产的特殊性,稻田也是农业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据最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通报数据,2014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8.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7%,其中种植业排放主要为稻田排放甲烷、农田使用氮肥排放氧化亚氮,占农业排放量的58%。
农业的碳排放是生存性、基础性的排放。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按照我国向国际作出的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不包括甲烷、氧化亚氮等其他温室气体。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排放源,更是固碳增汇的主要贡献者。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要求,去年11月,成立了国家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联盟,由中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牵头,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及涉农高校、技术推广单位和科技创新企业等94家单位组成,联盟的成立是为了更有力地加强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协同创新。同时,农业农村部编制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其中第一条就是稻田甲烷减排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采用高产低碳品种、旱耕湿整、增密控水栽培、施用减排施肥等技术,在保障水稻丰产稳产的同时抑制稻田甲烷产生,加快甲烷氧化,降低甲烷排放。
按照市政府的工作机制,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全市“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编制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本市在推进发展循环型农业、研究建立碳普惠机制等相关的政策体系和文件中,提出了具体任务和相关工作要求。一是“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中,要求推动发展循环型农业,包括推动农作物秸秆多元化利用,加强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推进肥料、农药减施,鼓励增施有机肥料,使用生物农药等要求。二是“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中,要求以生态支撑建设目标为引领,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增强农业碳汇能力。三是开展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研究推进碳普惠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着力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
根据提案提出的建议,我们将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有关要求,积极支持农业领域减排固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在确保水稻丰产稳产的基础上,依托本市水稻产业体系,选择优质低碳品种,开展稻田甲烷减排技术试点试验和监管工作。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合理施肥等水稻绿色生产技术,减少水稻田甲烷排放。同时,在现有农业绿色生产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加大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至于你们提出的“从资金补贴、人才培养、技术扶持、宣传推广等方面制定稻田甲烷减排相关优惠政策和成立农业碳中和促进协会,探索农业碳普惠制度”,我们将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在研究全市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时一并进行研究,以低碳农业助力本市碳达峰、碳中和。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2年5月19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