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546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546号提案提出的《关于上海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收到您的提案后,我委黎而力副主任牵头,委内村镇建设处、产业发展处共同进行了研究。您的提案点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动力不足、产村融合不够等痛点问题,相关建议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我们将在具体工作中予以落实。综合各会办单位的意见,现形成以下答复意见。
2014年以来,本市持续推进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乡村资源价值未被有效激活,内生动力不够。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李强书记、应勇市长亲自部署推动,市分管领导带队,市相关部门、各区组成调研组,持续深入郊区农村开展调研,把脉难点堵点,并多次赴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和理念。在系统调研、深入谋划的基础上,本市构建了“1+1+1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即1个实施意见,1个战略规划,19个配套文件),并出台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沪委办发〔2018〕43号),确定以推进“三园”工程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实施六大行动计划、落实三大保障机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抓手,统筹乡村风貌形态、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富民等工作。围绕您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已采取四方面举措:
一、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夯实乡村发展根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实施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更大范围推进,用更高标准实施,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夯实郊区发展基础。
市委、市政府出台《上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2018-2020年)》(沪委办发〔2018〕25号),推进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环境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等12大类重点工作。围绕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的目标,采取连片推进、清单管理,加快落实各项整治任务。2019年,全市共计857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整治任务49项。至今年底,全市行政村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2%,劣Ⅴ类水体占比降至15%;在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已达到99%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应改尽改;创建9个“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全市“无违建创建先进居村”创建完成率达到90%,村庄改造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同时,在已完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本市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体系,加大对郊区文化配送的频次与力度,使郊区市民更有文化“获得感”。
二、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激活乡村发展资源
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
2018年以来,本市加快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目前,区、镇级村庄布局规划成果已全部完成,明确了到2035年保留农村居民点总规模。各区选择资源环境、产业区位、历史文化等方面综合评价较高的村庄作为保留村庄,引导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地,“三高”(高速公路、高铁、高压线沿线)及布局分散的自然村有序迁并,提出农民集中居住推进计划,指导乡村分类建设。经多轮研究、反复论证,市政府出台《切实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进一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若干意见》(沪府规〔2019〕21号),按照进城镇和村庄平移两种方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加大市级财政补贴力度,优化管理方式,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顺利推进给予政策保障。5月7日,本市召开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部署会,年内将启动不少于1万户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到2022年,本市将实现约5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通过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为乡村民宿、健康养老、创意产业提供落地空间。
三、支持郊区文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内涵提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本市积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引导新产业新业态入驻乡村,提升乡村发展活力。2017年1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委发〔2017〕33号),引导资源要素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意活力。2018年,市政府又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本市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沪府办规〔2018〕21号)《关于推进本市乡村振兴做好规划土地管理工作实施意见》(沪府办规〔2018〕30号)等文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制度供给。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入驻乡村,逐步改变了文创园区多分布在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较不平衡的格局。调研显示,本市文创园区不再以单一办公型园区为主,正在呈现多样性特征,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的开放型园区正逐步涌现,成为集学习生产、生活生态、休闲娱乐、文创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城市空间和区域。例如:郊区七宝老街、金山嘴渔村等,在城市更新、文脉留存、氛围营造、文旅融合方面都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效益和产业影响力,不仅能在税收贡献上“发热”,更能在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文内涵上“发光”。下一步,本市将根据郊区文创产业发展的特色,引导区域产业的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树立创新文创园区的多样化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工艺美术等行业在乡村的研究、创作、生产,支持都市农业、创意农业发展,加强都市农业经营场所和相关产品的创意设计,打造多样化文创产业园区。在符合相关专项资金要求的情况下,可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开展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创建,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8年,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本市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主线,探索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转型、文化传承、风貌塑造、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内涵提升。
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各村按照“策划—规划—设计—建设”的步骤,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积淀、特色产业基础,形成了明晰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导向。以做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为底色,拓展农业综合功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农民主动、能人带动、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开发与运营。目前,全市启动建设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共37个,部分已初步建成,产业融合发展已具雏形。如,宝山塘湾村立足优越生态条件,与盛大集团合作建设母婴康养庄园。奉贤吴房村携手国盛集团,建设以文旅休闲为元素的市郊高品质乡村度假目的地。
至2022年,本市将建设90个以上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制度供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支持基层创新发展,推动形成一批可推广、可示范的乡村建设和发展模式。
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19年5月31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