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868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868号提案提出的“关于盘活农地资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科学编制规划,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收到提案后,我委黎而力副主任牵头,委内村镇建设处具体办理,会同发展规划处、计划财务处、产业发展处、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和农田建设处,以及市规划资源局相关处室共同进行了研究。您通过国内外经济密度对比分析,提出关于盘活农地资源的相关问题及建议十分契合本市郊区实际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导向,对于深化推进本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近年来,本市围绕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严守红线,科学编制专项规划
2017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按照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具体要求,充分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按照应划尽划、确保规模、集中连片的原则,本市扎实完成了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农业“三区”)划定工作。农业“三区”是上海市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主战场”,农业“三区”的全面划定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提供了空间保障。
永久基本农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为切实贯彻落实新《土地管理法》和“上海2035”总体规划,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市充分衔接农业“三区”划定成果,结合农业规模化生产要求,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的基础上,开展了本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市级方案编制工作,构建适合超大城市“坚守底线、布局优化、质量提升、留有余地”的永久基本农田管理框架,在划实、划优耕地图斑的基础上,优化管理格局,深化管控机制,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为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提供基础。
二、合理布局,盘活利用农村土地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为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本市于2019年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到2022年,计划实现约5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目标。本市构建了“村庄布局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设计”规划层级体系。全面完成了各涉农区、镇的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了各乡镇保留(保护)村、撤并村的用地边界和规模,落实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设计的规划安置空间。完成了86个涉农街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落实了上位规划底线性要求,整合各类专项规划,优化乡村各类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在村落风貌、乡村建筑、自然景观、公共空间等方面进行深化村庄设计。
同时,为加强与规划相匹配的政策支撑,本市陆续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本市乡村振兴做好规划土地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沪府办规〔2018〕30号)以及《关于切实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进一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若干意见》(沪府规〔2019〕21号)等政策文件,聚焦“三高两区”(高速公路、高铁、高压线沿线,生态敏感区,环境综合整治区)以及规划居民点外分散居住户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加强减量化节地补贴和基础设施配套补贴,对于腾退低效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归并平移节余指标,在优先保障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鼓励各区、镇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政策支撑,规范集体土地入市
2015年至2019年底,本市松江区顺利完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并形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配套政策等试点成果。目前,新版《土地管理法》已打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通道,且国家层面正在研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实施细则。为贯彻落实新《土地管理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本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果落地生效,加强集体经济组织造血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同权同责、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本市在松江区“三块地”改革试点的经验基础上,将进一步研究本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指导办法,保障集体土地入市工作稳妥有序开展。
四、加大投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本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促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研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投入和补贴制度。聚焦支持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产业发展,聚焦支持本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农业“三区”和畜禽水产规划区域建设,聚焦支持市民需求的生鲜蔬果、畜禽及水产品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已建立农业规模化生产补贴机制,对达到一定规模和产能的农业生产给予倾斜支持,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重点支持,带动和提升上海农业组织化水平。重点建设绿色农业、规模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有市场、有理念、有实力、有品牌的经营主体参与上海农业建设。统筹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四位一体”乡村产业示范体系建设。实施《上海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布局规划(2018-2022年)》,发挥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积极推进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同时,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将其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纳入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目标管理。实施青年农场主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2019年新增培养青年农场主和职业经理人100名,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7万名。形成一支与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行业技能人才队伍。2020年将继续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名。继续实施农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培育农业经理人100名。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借鉴该宝贵建议,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结合本市实际,进一步有序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投入和补贴机制,切实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