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172号提案的答复

产生日期:2019-06-12 07:09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172号提案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保障,文化振兴是灵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乡村文化生活和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提升。但是乡村文化发展仍然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文化人才严重缺失、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文化创意引领和消费不足等诸多问题。提案提出的繁荣乡村文化事业、充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彰显上海乡村文化特色品牌、扩大乡村文化消费等建议针对性很强。下阶段,我们将会同相关单位,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我市乡村文化建设。

一、关于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方面

1. 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2015年8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贯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衡发展。2018年1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把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纳入其中。

2. 注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2004年起,上海对全市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进行整体规划,按照以区为主、市适当补贴原则,改建、扩建及新建功能完善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市级补贴方面,明确对金山、奉贤、崇明等远郊区,以及其他经济相对薄弱区域,可根据实际适当提高补贴标准。2018年,“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完成全市约1200个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的提升,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夯实了“市、区、街镇、居村”公共文化服务四级网络,加大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3. 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向农村倾斜。对奉贤、金山、崇明等远郊地区倾斜市级配送额度,人均配送额度远郊地区与市区的比例为2:1。继续开展“戏曲进乡村”专题配送,以“送戏、讲戏、教戏”为主要形式,将戏曲配送资源向9个郊区倾斜,全年共计开展戏曲类演出、活动10816场。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农村公益影片6万余场次。在第三方巡查满意度测评中,受众满意度达99.71%。

4. 积极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一是推进乡村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千兆宽带网络覆盖900万户家庭。至此,全市包括乡村地区已实现千兆宽带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全覆盖。各项指标均保持全国领先,可为乡村地区互联网文化共享服务提供优质的网络保障。二是打造上海公共文化云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通过上海图书馆的市民数字阅读平台,市民能够在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上查询馆藏、续借图书并在线阅读数字图书资源。此外,本市的文化云平台可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二、关于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1. 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管理者的培训和指导,全面提升基层特别是郊区、乡村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围绕“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举办“居村文化干部培训班”,实现了培训区域农村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全覆盖。

2. 努力培育壮大农村文化队伍。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下乡,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3. 大力推进农村文体骨干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农村地区文化和体育等活动融合发展,联合培养人才。大部分行政村都配备有文体活动指导员,积极推广文体结合的广场舞、健身操等项目。

三、关于挖掘传承乡村文化方面

1. 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推进覆盖全市的“非遗在社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传承传播项目,推动本市国家级、市级、区级乃至街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传承人”)全面深入“扎根”基层,形成“每个街镇有非遗、每个社区有传人、每个设施有活动”的活态传承局面,进一步提亮上海农村江南文化的标识度。此外,以农民体育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夯实了莲湘舞、农家秧歌舞、乡村排舞等传统健身项目活动的群众基础。组织舞龙、滚灯、龙舟等农村特色体育健身团队展演,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打下了一定基础。

2. 推进乡土文化特色“进学校、进课堂”。本市先后命名了93所以学校为载体的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传习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鼓励“一校一品”,传承浦东说唱、青浦田山歌、崇明山歌、上海灯彩、中华盘艺、沪剧、漆艺、海派面塑、麦秆画、龙狮、皮影、丝网版画、篆刻等优秀非遗项目,并通过“一个基地带动十所周边学校,联动一个社区”形成非遗传承的制度化安排。通过远郊宝山、嘉定等试点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非遗项目校校落地,鼓励优秀乡土作品“进校园、进课堂”,组织“非遗”传承人和民俗专家进校园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

3. 引导学生学“学技艺、学传承”。依托高校,形成一支由大师、名师、传承人、能工巧匠领衔组成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开展与校外基地合作,加强学生技艺学习与传承,如与嘉定“嘉源海”基地以中小学体验为特色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工艺(非遗文化项目)体验活动;与“嘉定人才育成中心”基地合作,不断拓展地域文化,中小学师生的参与,形成以基地为轴心的工艺文化活动特色基地。开展“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向青年学生发放“文化上海”导览图和观展“地图”“护照”,引导和支持青年学生参观本市“非遗”主题展馆。举办“青少年文物考古夏令营”,参观上海博物馆的《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在与考古专家互动中激发兴趣,感受上海历史文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本市优秀乡村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进学校、进课堂,同时让学生们走出课程,加强技艺学习和传承。

四、关于推进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

1. 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会同市文化旅游部门,举办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和节庆活动,如浦东大团镇、惠南镇、周浦镇桃花节,奉贤庄行镇油菜花节,宝山顾村镇顾村公园樱花节,嘉定南翔镇小笼文化展,金山“吴根越角”枫泾镇水乡婚典,奉贤旅游风筝会,青浦朱家角镇水乡音乐节等。在上海旅游节期间,举办海派农家菜大擂台活动,弘扬乡村美食文化。至2018年底,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体有325个,年接待量约1900万人次,带动就业2.8万人。共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8个,星级景点75个,备案乡村民宿42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及农村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驱动力。

2. 推动本市特色乡村民宿发展。2018年会同市文化旅游局出台了《关于促进本市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本市乡村特色民宿发展予以顶层设计。近期,我委对9个涉农区乡村民宿发展政策落实和推进工作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市文化旅游、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相关扶持政策,开展职业培训,做好宣传推介,齐心协力推动本市乡村民宿产业发展。

2019年是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年。我们将继续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推动上海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统筹安排资金,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做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化、均等化。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大农村文化人才和骨干的引进、培养和培育力度;努力挖掘、整合和传承乡村文化资源,彰显上海乡村文化特色品牌;以文化创意为引领,推动乡村文化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亮点。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19年6月12日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