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0182号代表建议

产生日期:2017-05-05 02:15      来源: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关于支持“农二代”返乡政策的建议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深化农村改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中央多次提出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力度。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一定意义上讲,“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可以归为人的问题,传统的农民一靠力气二靠天气的农耕方式无法改变农业落后状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二代”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最大有生力量,尤其那些生长在农村,在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农家大学生,他们既对家乡有深深的情感,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建议: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中,鼓励在本地出生、成长的“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并对从事农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

一、案由

农业从业人员众多,但素质不高,后继乏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人员流动性加大,农业劳动从业情况不容乐观。据农业部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5亿人,每年以900万至1000万人的速度递增,农村的青壮年农民大多离开家乡,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留守农村的农民也以老年、妇女居多,有些地方务农农民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三农”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靠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当下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农民结构不合理,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工作也不够。农民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提高职业技能和参与市场的障碍较大。农业生产缺乏承载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知识,也就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跳农门”,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的“低洼地带”,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农村长大的“农二代”对土地的情感较深,依赖性较大。守土与离土对中国普通农民而言均不容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规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下的守土效益低于从事其他行业的效益;离土赴城的农民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很多农民对土地“根”的情节较重,小面积的土地收入虽然不多,但仍然不愿放弃对于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的障碍必然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积极性。让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农二代”为新型职业农民,把农民从社会对他们的规制中解放出来,把务农作为一种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土地的热情才会被激活。如果让本身对土地抱有充分情感的返乡“农二代”成为土地的经营者,不但能激发对于土地利用的价值,也能较好的形成对土地的良性运用循环。

二、案据

培育以返乡“农二代”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迫切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最为活跃和最富创造性的要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人力资本。农村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整体是弱势群体,支撑新农村发展的劳动力资本极度缺乏。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职业,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是真正的现代农业“掌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将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人力资本。

培育以返乡“农二代”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实施后,农民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出让土地经营权,国家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流转,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农村中闲置土地、低效土地,单一农户原始的种养,必然会在新生产力的推动下,向主体多元、领域扩展、广泛运用现代科技转变。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处于劣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唯有注重培养,提升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培育以返乡“农二代”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迫切需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农村贤达阶层、夯实乡村法治基础,保障现代农村不仅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而且可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生活方式、生态意识发生改变,提高道德素质与责任意识。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打开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局面,在传承农耕文化中,实现新乡土伦理的创建,实现农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日常生活也能注重节约能源,创新大农业生产循环,保护乡村生态。现在很多地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取得了多赢的局面便是很好的例证。

三、建议

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普遍较高,农民职业教育活动获得长足发展,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农业从业人员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对象,同时,我们要以在本地出生、成长的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80、90后“农二代”大学生为主体,积极培育“农二代”中潜在的新生劳动力,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长效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因此,建议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中,鼓励在本地出生、成长的“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并对从事农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对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村户籍(户口仍在农村)返乡大学生,愿意返回家乡从事农业创业的“农二代”对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进行一定期限的补贴。对从事农业创业的“农二代”人员成立涉农企业或专业农民合作社的,同时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达一定数额的给予相关标准上限的扶持补贴。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