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葵栽培要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

产生日期:2016-09-14 05:13      来源: 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一、栽培要点。落葵自春季至初秋均可陆续播种,但以春播为主,产量高。

1.露地、设施栽培。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自4月晚霜过后至8月可陆续播种,苗龄30天,4~5叶时即定植。华北地区以春播为主,一般在4月中下旬,晚霜已过,地温在15℃左右时即开始播种。设施中育苗移栽栽培时,可在3月上中旬在塑料大棚等设施中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露地。落葵的春早熟栽培一般在1~2月育苗,2~3月定植在塑料大、中、小棚中。

2、播种方式为穴播或条播。春播时宜先浸种。搭架栽培。晚春或夏、秋季播种,外界气温高,蒸发量大,为保持适宜的湿度,播后即覆盖遮阳网或地膜或碎草等物,以保证出苗。

3.田间管理:利用育苗移栽栽培时,在露地晚霜过后定植于大田。定植密度为株行距为30~40厘米×40~60厘米。直播时,1~2片真叶时间苗,4~5片真叶时定苗,株行距同上。落葵生育期要求湿润的土壤环境,保持土壤湿润。在苗期追一次肥,以后每采收一次追一次肥。施肥的原则是前期少些,中期多些,后期重施,以促进发生新梢,叶片肥大。生长期应进行整枝。采收嫩梢时,苗高30~35厘米时,留3~4叶收割头梢。后选留2个强壮的旺盛侧芽成梢,其余抹去。在生长旺盛期可选留5~8个强壮侧芽成梢,中后期应随时抹去花蕾,到了收割末期,植株生长势减弱,可留1~2个强壮侧芽成梢。能缩短收获期的间隔时间,提高产量。采收嫩叶时,选留一条主蔓为骨干蔓,当骨干蔓长到架顶时摘心。再从骨干蔓基部选留强壮侧芽形成的侧蔓。原骨干蔓采收结束后要在紧贴新蔓处剪去。收获后期,可根据植株的生长势,减少骨干蔓数。同时要尽早抹去花茎幼蕾。这种管理方法植株单叶数少,但单叶重量大,叶片肥厚柔嫩,品质好,总产量高,商品价值高。

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落葵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灰霉病、苗腐病、叶斑病。

1.褐斑病。又称鱼眼病、红点病、匍柄霉蛇眼病等,主要为害叶片。叶病斑近圆形,直径2~6毫米不等,边缘紫褐色,斑中央黄白色至黄褐色或浅粉色,稍下陷,质薄,有的易穿孔。该病由真菌致病,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表越冬,翌年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侵染。湿度大、雨水多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密植时需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浇水过多和施氮肥过多。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万多福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速克灵2000倍液喷雾,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

2.落葵灰霉病。生长中期开始发病,侵害叶、叶柄、茎和花序。初呈水渍斑,后迅速蔓延致叶腐烂,茎易折断。病部可见灰色霉层。该病由真菌致病,病菌在土表及土壤中越冬,翌年靠气流传播蔓延。病菌发育适温为20℃左右,低温、高湿、通风不良时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排水防涝,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发病初期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可灵可湿性粉剂155倍液喷雾,每10天一次,连喷2次。

3.苗腐病。又称苗枯病,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和叶片。茎基染病,初现水渍状近圆形或不定形斑块,后迅速变为灰褐色至黑色腐烂,致植株折倒,叶片脱落,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至灰白色菌丝。叶片染病,初显暗绿色近圆形或不定形水浸状斑,干燥时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病部似薄纸状,易碎或穿孔,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物。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靠接触或雨水、灌溉水传播。在生产地低洼、积水、湿度大、密度大、施氮肥多的情况下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可用代森锰锌等广谱性杀菌剂喷雾防治。

4.叶斑病。又称落葵色二孢叶斑病,属近年来国内新分布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紫褐色至暗紫褐色,分界明显,斑面黄白色至黄褐色,稍下陷,后期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该病害属真菌性病害。南北方的发病规律有差异,北方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器内释放出来,通过风雨进行传播蔓延;南方病菌在田间终年存在,病部产生的孢子借风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该菌可进行多次再侵染,雨水多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可采用高畦或高垄栽培,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腐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棚室可在发病初期施用15%腐霉利烟熏剂,每亩用量200克,熏一夜,翌日早晨放风。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