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左右起,田间褐飞虱突然增多,有的甚至上升到剑叶,是何原因?怎样科学防治?
根据植保部监测,9月3日至12日全市出现了较大的褐飞虱回迁峰,峰日全市平均单灯诱虫205.5头,最高1568头。平均亩虫量从9月初的2.5万头,9月14日上升到15.08万头,到9月20日达93.5万头,使局部田块的褐飞虱上升到水稻剑叶。
1、突发原因:根据调查分析,9月3日至12日这段时间迁入大量褐飞虱与周边省市水稻生育期、褐飞虱发生程度、天气情况,以及褐飞虱的生活特性相关。
一是虫源地食料缺乏。稻褐飞虱迁出地的湖北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中西部等地,约有3 000万亩一季中籼稻,8月下旬开始陆续收割,9月15日前收割完成,当地缺少了最起码的褐飞虱生存食料,使它寻求机会升空迁出。
二是地面天气系统与高空环流条件有利于迁出和空中迁移。9月3日至12日数值天气模式精细化预测结果分析,9月5日至10日安徽、江西、浙江等地一季中籼稻成熟区的环流条件有利于稻褐飞虱迁出,高空(850 hpa)偏西南气流使稻褐飞虱向长江下游地区输送。同时850 hPa 高空气温在20~22℃,风速在8米/秒以下,对稻褐飞虱在空中飞行较为理想,有利从源地迁出的褐飞虱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
三是迁入地有降落的有利天气条件。迁入地(上海)9月3日至9月12日,以下沉气流和阵雨为主,为褐飞虱的降落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天气条件。
四是迁入地有合适的食料营养。上海地区8月下旬至9月上旬,也就是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叶鞘内营养最适宜褐飞虱食用,加上9月初至10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在22~26℃,使褐飞虱有条件大量繁殖后代。根据资料分析,一头褐飞虱雌虫可产卵400~700粒。
2、防治技术:为了既能减少防治农本,又能控制褐飞虱危害,确定对不同虫口密度,采取不同防治办法。
一是防治时间。根据褐飞虱迁入时间和发育进度分析,防治适期在9月22至26日。
二是对亩虫量低于30头,亩卵量50万粒左右田块,选用长效药剂每亩25%吡蚜酮20~30克进行防治。
三是虫量亩虫超过30万头,亩卵大于50万粒田块,采用长效药剂加速效药剂一起使用的办法,即用每亩25%吡蚜酮20~30克加50%烯啶虫胺8克进行防治。
四是在10月上旬田间残留虫量超过40万头田块,建议用80%敌敌畏乳剂每亩400毫升,在晴天中午明拌细土撒施薰蒸防治。
3、注意事项:
⑴喷药时一定用足水量,用大机喷雾要用足60公斤/亩,小机喷雾要用足50公斤,并做到药液喷到植株中下部,确保防治质量。
⑵喷药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防止中毒事故发生。用药时田间要有3~5厘米水层,用药后保水2~3天。
⑶喷药时要避开大风、降雨等不利天气,用药后4小时内如遇雨水冲刷需立即补治,确保防效。
⑷在放蜂、养虾、养蟹地区要慎用有机磷等农药;施药时应选择小机喷雾。周围有鱼塘和虾塘的地区,禁止田水排入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