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穗期病虫发生趋势和防治意见
水稻穗期是病虫害易发、高发的重要时期,穗期病虫防治是确保水稻丰收的关键环节。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病虫的危害,保障我市水稻生产安全,望各区根据本地水稻病虫发生实况,结合品种抗病性、水稻生育期、气候等因素,科学制定分类防治方案,指导农户做好水稻穗期病虫害的防治。
一、发生情况和趋势
1、稻纵卷叶螟
经过五(3)代防治,田间虫量得到较好的控制,目前处于较低水平。20日调查,平均幼虫量1.17万头/亩,最高4.78万头/亩,平均卵量0.45万粒/亩,最高1.4万粒/亩,平均卷叶率2.65%,最高8.57%。
六(4)代稻纵卷叶螟灯下蛾峰在19日至21日出现,田间赶蛾量从8月21日开始上升。8月20日全市赶蛾平均亩蛾量126头,21日389头,22日499头,蛾量增长迅速。
预计8月25日前后稻纵卷叶螟进入六(4)代成虫产卵高峰期,田间卵孵盛期将从8月28日持续到9月上旬。大部分区域虫卵将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2、螟虫
大螟蛾量从7月25日开始上升,截至8月23日,全市平均单灯累计诱蛾72.53头,低于去年同期117.6头。二化螟灯下蛾量无明显蛾峰,7月25日 至8月23日单灯累计诱蛾52.32头,略低于去年同期的79.38头。
田间剥查,8月20日全市平均螟害率在0.09%,最高0.39%(奉贤),生育期进度不整齐,2龄至预蛹均有一定比例。预计8月下旬三代螟虫开始孵化,田间蚁螟盛期可持续到9月上旬。
3、稻飞虱
田间灯下虫卵量均低于常年。20日田间调查,三种飞虱合计虫量1.29万头/亩,其中褐飞虱0.1万头/亩,白背飞虱0.52万头/亩,灰飞虱0.67万头/亩;三种飞虱合计卵量2.87万粒/亩,其中白背飞虱1.86万粒/亩,灰飞虱1.01万粒/亩,褐飞虱卵未查到。虫量低于年同期(2017年同期累计亩虫量1.88万,亩卵量8.43万粒)
灯下监测,三种飞虱虫量均较少,8月份灯下累计褐飞虱6.2头、灰飞虱13.4头、白背飞虱22.84头虫量(去年同期分别为8.93头、13.72头、40.49头)。
4、纹枯病
经过防治后,大部分田块病情发展趋缓。20日调查,全市平均病穴率8.3%,最高20%(崇明),平均病株率5.41%,最高10.25%(崇明),平均病情指数1.60,最高12.46。发病程度与去年相仿(2017年同期病穴率5.76%,病株率5.21%,病情指数2.03),崇明、金山等受台风影响重的区域发病相对较重。
根据近期天气预测,本市8月底至9月上旬天气对水稻纹枯病发生无不利影响,预计病情上升期将延续到9月上中旬。
5、稻瘟病
稻瘟病在我市近年发生总体呈面积扩大、程度加重趋势,特别是部分优质稻品种不耐稻瘟病,穗颈瘟发病风险高。据统计,2018年我市南粳9108、南粳46、沪香粳106、光明粳、青香软粳等优质稻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约10万亩。水稻后期若阴雨天气增多将加大穗颈瘟发病风险。
6、穗腐病
穗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穗期病害,多种真菌均可引起发病,我市田间菌源充足。其发生程度与穗期降雨量、温度相关,9月上旬至中旬若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则发生风险大。穗腐病近年在我市及长江中下游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我市穗腐病普遍发生,预计今年穗腐病发生面积和程度将继续上升。
二、防治意见
根据苗情调查,我市大部分水稻将于9月5日至9月12日之间抽穗,预计破口期在8月底前后一周(8月28日至9月4日),其中,杂交稻秋优金丰、花优14、常规稻秀水134、青角307等迟熟品种破口期相对较晚;常规优质稻如清香软粳、金香软粳2号等居中;早熟类晚粳品种如沪香粳106、金农香粳1267、光明粳2号等相对较早。请各区根据本区水稻品种、播期以及田间病虫发生特点,及时组织开展穗期病虫害防治。确保全部水稻穗期用药一次,若后期天气对发病有利争取防治两次,抽穗不整齐或穗期特别长的品种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准备第三次防治。具体意见如下:
1、防治时间和对象:
第一次: 8月27日~9月1日。主治纹枯病、穗颈瘟、稻曲病、穗腐病,兼治螟虫,挑治局部虫卵量偏多的田块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
具体防治时间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和不同水稻品种及生育期适当调整。大部分水稻品种,特别是对稻瘟病抗性相对较差的品种、前期出现过叶瘟的品种,应掌握在破口前用药。籼、粳杂交的品种,以及其他易感稻曲病的品种应掌握在破口前5~7天用药。
第二次:在第一次防治后7~10天(间隔天数根据所选择的药剂种类和田间防效适当调整)。主治穗颈瘟、穗腐病,兼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挑治六(4)代飞虱、稻纵卷叶螟。
抽穗不整齐或穗期特别长的品种应在第二次用药后的7~10天进行第三次防治,主治稻曲病、穗颈瘟。第二次防治对象在防治前再根据后期病虫发生情况,特别是褐飞虱迁入情况及时调整。
2、选用药剂
(1)防治穗颈瘟:每亩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27克,或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20~40毫升,或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6%稻瘟•醚菌酯悬浮剂60~90克,或23%醚菌•氟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后两种药剂可兼治纹枯病。
(2)防治纹枯病、稻曲病:每亩可选用24%井冈霉素水剂20~40毫升,或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50毫升。发病率高的田块或常年重发区域可选用24%己唑•嘧菌酯悬浮剂25毫升,或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0毫升,或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克,或30%噻呋•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或125克/升氟环唑悬浮剂30毫升等药剂。
(3)防治稻纵卷叶螟:每亩可选用甲维•茚虫威 16%悬浮剂15毫升,或14%悬浮剂20毫升,或10%悬浮剂30毫升,或15%茚虫威悬浮剂16毫升,或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8~9克。螟虫发生普遍的区域建议每亩用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30毫升,或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40~50毫升,或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10-12毫升。
(4)防治褐飞虱: 每亩可选用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20~28克,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12克,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20克,或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3~5克,或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4~8克,或20%烯啶虫胺水剂20~30毫升。
三、注意事项
1、在放蜂、养虾、养蟹地区要慎用有机磷;施药时应选择小机喷雾。周围有鱼塘和虾塘的地区,禁止田水排入河道。
2、高温季节尽可能在早晚喷药,以防中毒;同时要避开阵雨、雷电。遇雨天气,要抓住雨隙,及时用药,防治后4小时内遇雨,及时补治。
3、一般喷雾机器每亩用水量不少于45公斤,多种药剂混用时应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用水量。尽可能大机喷雾。防治后田间要保持薄水层2天。
4、注意轮换用药和科学混用。一个生育期内同类药剂不要超过3次、同一药剂不要连续使用2次;同一防治对象原则上每次只选用一种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