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散养500羽雏鸡,一个月后开始陆续死亡,至今已经死亡20余羽,怎么办?

产生日期:2017-07-17 03:14      来源: 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与吴女士沟通后得知,随着鸡群的生长发育,圈舍内的养殖密度过密,鸡只在圈舍内打堆严重,出现精神沉郁、被毛苍乱、拉稀和消瘦的情况;再结合临床的病理解剖,初步诊断是由于上述情况诱发的细菌感染而死亡。

养殖密度对雏鸡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影响。倘若密度过大,鸡的活动会受到限制,圈舍内空气污浊,湿度增加,结果导致鸡只生长缓慢,群体整齐度差,抗病能力差,死亡率升高,同时雏鸡还会出现啄肛、啄羽等恶癖。

对于已经发病的鸡,使用氟苯尼考或阿莫西林等药物(用量参照药物说明书)3~5天,即可很好的控制鸡只病情,降低死亡率。在新批次鸡只进圈和季节交替时,连续使用3天的强力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可有效预防这一时期因应激而引发的后续感染。

平日应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防暑降温与通风透气工作,随着鸡的成长,养殖空间要适当的扩张,同时增加林下散放空间和时间。另外,林下养殖需重视寄生虫病和虫媒病的预防,如球虫、鸡痘等。

吴女士因为缺乏养殖经验,养殖密度控制不到位,养殖期间也没使用任何疫苗免疫,发病后也未使用药物控制,所以鸡只感病后陆续发生死亡。目前已联系南翔兽医站及时进行鸡群的新城疫和禽流感免疫,预防鸡群发生其他重大疾病。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