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人工飘浮湿地成功实现“筑巢引鱼”

产生日期:2016-01-26 09:05      来源: 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近日,由中国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持的市科技兴农项目“长江口鱼类产卵场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了专家验收。课题组针对长江口潮间带湿地锐减、鱼类等水生生物栖息生境丧失的现状,开展了人工湿地构建、功能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成功构建了长江口人工飘浮湿地立体生态修复模式,实现了长江口鱼类产卵场和索饵场等关键生境恢复和重建,保护了长江口渔业资源。课题实施三年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一、成功筛选出适于作为鱼卵附着基的芦苇、马齿苋根系等水生植物和人工基质棕片、麻片。运用不同空间结构设计及材料,以“水面植物浮床+水下人工栖息地”的方式构建了长江口人工飘浮湿地,试验及示范湿地面积4888m2。

二、构建的人工飘浮湿地具备为水生生物提供产卵、索饵和栖息场所等多种功能,人工湿地周边水生动物生物量显著提高,鱼卵仔鱼平均总丰度达到5.34个/m3,分别是修复前和对照水域的3.2倍和1.5倍。

三、查明在构建的湿地及周边水域,附着有长江刀鲚、黄颡鱼、鲈鱼、梭鱼、翘嘴鲌、河鲀、白虾等18种水生动物,资源丰富且极具利用价值,例如附着的抱卵青虾和中华绒螯蟹仔蟹及扣蟹密度分别达到71.35只/m3和350只/m2。

四、研究了飘浮湿地及其周边水域食物网(链)关系,构建了飘浮湿地系统营养结构与能量流动模型。

上述研究工作和成果开辟了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新途径,对于长江口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课题组将进一步研究人工飘浮湿地对中华绒螯蟹、白虾等长江口原有“五大渔汛”物种产卵繁育、发育生境需求等影响与效果,为修复长江口生态环境和保护优质渔业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