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兴农项目“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组合)选育与配套制繁种及栽培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验收
产生日期:2015-12-17 10:08 来源: 上海市农业基因中心
种源农业是上海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农业基因中心科研团队针对我国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长期可持续发展方向而研发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在节约水资源、抵抗旱灾风险、提升中低产田产量和增加水稻种植区域等方面优势突出,成为上海农业种源服务全国的典型。
2012年市农委设立了科技兴农项目“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组合)选育与配套制繁种及栽培技术研究”课题,旨在解决节水抗旱稻在育种、栽培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难点,近日该课题通过了专家验收,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选育了一批新品种。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培育出一批聚合抗旱、抗稻瘟病、抗稻飞虱等性状的新材料或新品种。相关研究成果--“水稻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和节水抗旱稻创制”,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选育的“沪旱7A”等3个节水抗旱稻不育系,与恢复系配组产量较对照提高6%以上;选育的“旱优53”、“WDR48”等4个杂交或常规节水抗旱稻新组合(品系),产量较对照品种增产5.1%~9.1%;选育的“早玉香粳”等3个品种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旱优73”2015年在全国推广种植50万亩左右。
二、制定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制定了“沪优2号”、“旱优8号”等主推品种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节水抗旱稻品种灌溉水量较常规灌溉减少了49.4%,旱种旱管控除草技术总体防控效果达95%。“旱优8号”在上海地区高产栽培产量达到697.2kg/亩。
三、形成了制种规程。通过花期、花时调控,种植密度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旱优8号”等主推品种的高产制种规程,“旱优3号”、“沪优2号”、“旱优8号”制种产量分别达到179kg/亩、191.59kg/亩和226.7kg/亩。
四、主持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了“节水抗旱稻术语”和“节水抗旱稻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2项国家行业标准。同时通过课题实施,在广西岑溪、湖北恩施、安徽金寨、江西井冈山等地建立了4个稻瘟病抗性鉴定点,在湖北、广西、湖南、江西、安徽、浙江、宁夏等地建立了品种品比示范筛选点,为节水抗旱稻在上述区域推广种植打下了基础。
下一步,课题组将进一步开展节水抗旱稻种质资源创新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应用全基因组选育技术,选育“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并加大新品种在全国的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