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鲜花港借助世博盛会 展示高科技农业的无限生机
产生日期:2011-02-18 03:31 来源: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为期184天的世博盛会圆满落幕,上海鲜花港作为中国国家馆指定用花单位,从筹备布展到展期维护,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全体干部职工人员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凭借精湛的花卉科研技术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出色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上海“三农”添彩争光。
一、以精湛的科研技术为支撑,成就了中国馆的精彩展示。
展期长达半年的上海世博会不同于其实临时性的展览,鲜活植物的存活期是首先要攻克的一道技术难题。当上海鲜花港历时六年成功研制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凤梨亮相中国馆的时候,当意寓“和谐”的荷花在世博会开幕阶段绽放在“感悟之泉”的时候,可以说中荷园艺培训示范中心成功实现了最初的梦想。面对荷花花期调控技术这一国内尚未突破的技术难关,专门成立的世博项目科技小组全体人员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荷花的催花实验和花期调控试验,并最终取得成功,意寓“和谐”的荷花绽放在中国馆内,这一消息一经传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花卉技术员前来参观学习。
由于中国馆内是密封的,光照、湿度、温度均达不到花卉生长标准,在花卉养护工作上,技术员们动足了脑筋。通过反复试验,采取叶面施肥配合土壤施肥,增加光照和湿度的调节来保证花卉叶面色泽鲜艳;同时还非常注意病虫害和细菌病毒病的防治工作,并适当进行耐阴适应性锻炼方法来延长各种花卉的生长寿命,这些方法的实施不仅减少了花卉消耗成本而且也为今后室内花卉种植养护总结了经验。另外,后方基地的花卉培育工作与展馆现场维护工作同样重要,要在生产基地高标准的培育好各种花卉,所有花卉要有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生长规格,为此,技术员们几乎没有休息日,全天候在生产基地和试验室,通过反复试验和多次种植实践,最终采取了打顶,喷洒生长抑制剂等技术措施来控制植株长势达到统一规格高度。
二、以高度的责任心为保证,展示了团队团结拼搏的坚强斗志。
为了保证中国馆内花卉、绿色植物的长期保鲜,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只能采取定期更换的方式来保证布展效果。根据花期,平均10天就要更换一次,而且由于世博会运营期间,花卉的更换工作只能在夜里12点以后开始,到凌晨6点之前结束。十多个展项近7000盆的花卉每次至少要更换1/3。几千盆的花,从基地开始准备,到装车运输,再到中国馆夜间换花布展,同时换下来的花卉还要再装车运回基地,甚至包括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垃圾,这其中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不能忽视。
另外,为了VIP接待区花艺制作工作也是一个难点。大小不等的8间贵宾厅风格迥异,技术人员每天安排专人对花器的选择和花艺设计进行实时养护,一般在3一5天左右就全部重新制作。尤其是每逢各国首脑、外使前来参加国家日外事活动或开幕式时,鲜花港团队更是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及时调换代表各国家的国花品种和不同风俗颜色的花艺作品,经常几天几夜通宵达旦进行花艺制作和布置。
三、以世博盛会为平台,传递了“上海农业”的无限生机。
作为上海现代农业“名片”的上海鲜花港,2008年初就确定了“花开中国馆,献礼世博会”的工作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上海世博局最终被上海鲜花港的专业技术所折服,被“三农企业”服务世博的诚意所感动,在全国众多企业中选中了上海鲜花港作为中国国家馆唯一指定用花单位。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工作,上海鲜花港借助世博会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把高科技农业展现得淋漓尽致,把上海现代农业工作者的激情和风采写入了世博会的历史史册。同样,世博项目的成功也给鲜花港带来了无限商机,早在开幕初期,就有众多企业和省区市馆工作人员慕名前来订购“世博荷花”和“中国红”凤梨,但是鲜花港尊重中国馆馆部权益,婉拒了诸多订单,让“世博荷花”成为园区唯一演绎“和谐”的花卉,让“中国红”凤梨和东方之冠的亮丽色彩相互衬托。目前,鲜花港已陆续接到了大批客户前来订购“中国红”凤梨种苗和成品花的订单。随着产业化生产的推进,这一新品花卉又将成为上海鲜花港新的利润增长点。这种“后世博效应”也将会引导上海农业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