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制定十项措施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产生日期:2008-07-14 07:22 来源:
日前,金山区制定“十项措施”,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农业家庭增收问题,确保2008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
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努力促进非农就业。深化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就业、跨区就业、自主创业、微型创业。加快实施“千、百人就业项目”,增加由政府出资的公益性就业项目与岗位,重点安置纯农户就业。对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提供就业援助,确保“一户一岗”非农就业。年内全区新增1万个非农就业岗位。
二、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储备培训等形式,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农副业产品生产、加工服务社,使部分年龄偏大和技能偏低劳动力,通过相应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年内开展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6000人次。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规模经营。重点建设沿漕廊公路高科技农业生产产业带、沿金石和朱吕公路经济果林产业带、沿金廊公路蔬菜产业带和金山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扶持设施蔬菜、经济果林、特种水产、食用菌生产等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年内新发展2万亩。
四、坚持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和政策,着力推进以本地务农农民为主、经营规模在10公顷左右的粮食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加强对家庭农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
五、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设施建设。稳定种粮补贴政策,增加对季节性绿肥和经济作物的补贴;对符合产业规划,并具有一定规模新发展的经济果林,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每亩补贴300元;加大农机购置和能繁母猪的补贴力度。区、镇出资400万元,成立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方便融资,扩大保险。
六、实施1135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推进实施“1135工程”,即培育扶持1000名新型专业农民,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打造5个全国或市级著名农业品牌。
七、整合各类资源,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发展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年内投入350万元,改建、新建一批教育卫生设施,整治黑臭河道,改造农村危桥,发展镇村公交线路和乡村道路。
八、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建立村级组织基本支出财政保障制度,鼓励引导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工业规划区内建造和回购标准厂房,发展集体经济;努力增加土地和集体资产收益,鼓励农民依法出租房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增长机制。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分层次、可持续”原则,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年内,医疗筹资比上年增长15%以上,门诊补偿比例提高5%,5000元以下住院补偿比例提高20%。
十、健全社会帮困措施,减轻困难家庭负担。继续扩大对农村特殊困难家庭的帮困扶持,在享受农村“低保”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城镇“低保”标准发放救助款。将农村“低保”家庭重病、大病纳入医疗救助范畴,对自负医疗费用在3万元以下的按50%予以救助,3万元以上的按60%予以救助。加大对农村“五保户”救助,救助费用由原镇、村承担改为区、镇两级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