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域外农业取得合作共赢效果

产生日期:2008-05-09 06:31      来源:

    这几年,上海市农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域外农业,利用外地资源做大做强本市优势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一、政策扶持驱动。2007年,市财政局加大扶持力度,投入500万元扶持了35个域外种养项目,其中种植业面积18万亩,养殖业面积39万亩。截至2007年底,本市域外种养面积达230万亩,域外农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域外水产养殖基地面积102.4万亩,分布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29个县市的35个湖泊。

    二、龙头企业带动。上海郊区现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上海的龙头企业有着技术、人才、品牌的优势,但产品资源不足、发展空间有限。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域外农业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抓手。上海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山合集团积极实施域外农业发展战略,将自身的种源、技术优势和湖北省的生产资源优势相结合,在湖北省成立了襄樊大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襄樊宜城市和保康县的食用菌工厂两个基地,采取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户种植菌菇,促进农民增收,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岗位。种菇的农户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目前的1万多户,目前还在继续发展。襄樊大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已被湖北省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襄樊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重点企业。域外农业的发展,已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农户30余万户。本市农民域外农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

    三、多种模式推动。几年来,市农委积极探索域外农业发展的模式,努力培育新型的合作形式,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开创了一条集产加销于一体、多种形式发展的产业化之路。目前,上海域外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对口支援基地建设、订单合作、生产基地、“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多类型的发展模式,为促进域外农业发展探索新的途径。

    四、合作共赢拉动。利用上海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优良的品种,发展域外农业,再返销上海市场,对稳定上海副食品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既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丰富上海市民的菜篮子,稳定上海副食品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