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林学院涉农专业特色办学初步形成行业覆盖
产生日期:2012-07-06 02:02 来源: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农林学院为进一步落实“为农办学”的理念和提升办学质量与特色,自2011年开始,加大专业调整力度,积极向涉农专业倾斜。今年以来,学院大胆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涉农专业特色办学进一步形成科学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人才搭建了更加合理的平台。目前,学院共有10个涉农专业及方向,初步覆盖了现代农业所需的技术、服务以及管理岗位,并初步形成和创新了专业动态调整、校企实训基地运行等机制。
一、传统涉农专业突破“传统”培养模式
自2011年开设“农机化”班,该学院与光明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签订“双主体”办学协议,并于当年9月成功招生,学生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与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升。“农机化”班、园艺专业“五四”班、动物医学中高职贯通教学班等作为传统涉农专业培养模式的突破点,为学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转型起到了很好的带头推动作用。今年,畜牧兽医专业“光明荷斯坦”班、崇明县委托培养“本土化”人才班等将进一步推进传统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步伐。
二、增设现代农业服务类专业
除了原有的优势涉农专业外,学院新增了多个涉农方向。依托上海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开设“城市国际农产品连锁经营管理班”、“上海之根农业旅游班”、“金道订单班”等现代农业服务类专业特色班。
“双主体”、“订单式”、“定向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学校涉农专业招生难、农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招聘难、涉农专业学生学农不爱农的困境。
三、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该学院在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高涉农新专业及方向建设质量。按照“特色立校、服务行业、动态调整、协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总体思路,找准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资源配置整合调整等切入点,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使涉农专业的比例超过50%。
学院正在调整校内教学资源配置,以“085”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对新增的涉农专业及方向,在资金投入、师资引进、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确保涉农新专业及方向的建设质量。同时,将委托第三方开展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调研分析,反馈职业岗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知识的需求,评价专业设置的有效性,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四、创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该校园艺园林、动物科学、生物与食品、农业信息与经济四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系统设计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场”、“场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校内合作共建、校外项目合作”的实训基地共建共管机制。
该校将在五厍实训基地、实验动物中心、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等校内实训场所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构建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管理和组织实训的基地运行机制,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训练岗位、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同时充分发挥上海五四有限公司、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在顶岗实习教学中的作用,统一安排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的时间,确保顶岗实习教学的质量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