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验收科技兴农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完成
产生日期:2013-12-30 02:53 来源: 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根据《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绩效评估暂行办法》要求,科技兴农项目应定期对验收2-3年后的科技兴农项目开展绩效评价,促进项目成果转化应用。2013年,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首次尝试委托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定点服务供应商,对2010年验收的35个项目开展科技兴农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近日,通过指标体系设计、数据采集、复核和统计分析,结合现场检查、访谈等情况,绩效评价报告已经形成。此次绩效评价,较为系统地对35个已验收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了跟踪,梳理出了一批可喜成绩。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效果显著,带动农民增收。项目成果“沪油19”、“沪油杂4号”、“核杂9号”等高含油率双低油菜品种,在本市郊区累计推广20万亩左右,在长江下游地区推广150万亩,农民增收1.5亿元;“沪油桃018”推广面积达4.16万亩,产量6万吨,农民增收8018万元,培训5300人次;“上海市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覆盖全市8区1县98个乡镇,涉及市郊承包地173.8万亩。
二是科技成果可持续性较强,获得多项知识产权及奖项。项目验收后,取得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市级相关奖励9项,“南方葡萄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节水抗旱稻不育系、杂交组合选育和抗旱基因发掘技术”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培育的“沪香粳106”、“申优繁15”水稻、“申夏绿2号”梨等相继通过新品种审定,“申W48”鲜食糯玉米获国家新品种权,取得授权专利10项。
三是科技成果宣传推介力度大。通过参加新优品种博览会,品种观摩品鉴会,展示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大型展示活动,宣传科技兴农成果。发表SCI论文32篇,中文期刊44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绩效评价结果也曝露出不少问题,如一些项目实施单位和主持人对科技成果后续投入较少,研究连续性不够,对于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不重视,还有一些科技管理人员对绩效评价重视程度不够,信息采集数据填写不认真、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