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举办刀鲚增殖放流活动 10万尾苗种回归长江

产生日期:2014-09-24 12:01      来源: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9月16日下午,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与崇明县人民政府在崇明举办以“科技创新服务渔业,增殖放流造福万代”为主题的长江口刀鲚增殖放流活动,10万尾由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提供的全人工繁育的规格在6—8厘米的刀鲚苗种,在长江大桥以东水域放流,社会各界代表100余人共同见证了刀鲚游回长江的时刻。放流前,上海市渔政监督管理处按要求对刀鲚苗种进行了种质鉴定、药残检测及疫病检疫,并现场进行了验收,确保放流苗种的质量符合要求。

刀鲚,俗称刀鱼、毛刀鱼,为江海洄游性鱼类,与长江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史上长江刀鲚资源较为丰富,近几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刀鲚资源急剧衰退,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个体小型化严重,而市场需求却有增无减,甚至到了有价无市的窘境。

为保护长江刀鲚资源,一方面,本市加大了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严格执行刀鲚的专项特许捕捞制度,并开展了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上海市渔政监督管理处联合相关水上执法部门,共同开展执法行动,执法效力得以增强;同时,积极推进“行刑衔接”工作,追究违法捕捞人员的刑事责任,提升处罚的震慑力。另一方面,科研部门积极探索刀鲚的人工繁殖技术。2007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联合嘉定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组建了长江刀鲚科研团队,首次通过采捕野生长江刀鲚种苗开展人工养殖,正式拉开了长江刀鲚人工繁殖技术科研攻关的序幕。

经过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潜心研究,2011年终于取得了刀鲚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成功获得了人工繁育的子一代亲本。2013年,科研人员采用2011年人工繁育并养殖的子一代亲本,经人工催产,室内水泥池集约化苗种培育,成功培育出大规格刀鲚苗种12.3万尾,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同年在长江口开展了试验性放流,成功放流9000尾苗种。2014年,又成功培育出25.5万尾苗种。至此,刀鲚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日趋成熟并实现可控的、稳定的苗种规模化生产。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