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产业农合联”显现强大生命力
产生日期:2020-04-14 10:55 来源: 东方城乡报
浙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的提升,都意味着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再调整、再完善。最近,在浙江农村,一种名为“产业农合联”的服务方式,正在全省范围内快速发展。这种以产业为基础,将相关生产、加工、营销主体联合起来,进行市场化、企业化运行的组织方式,尽管只有不足三年的探索时间,但凭借与“区域农合联”形成经纬相交的服务格局,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019年12月底,浙江省农合联发出“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按照县域特色农业“一业一联”,到2022年,全省至少建成300家产业农合联,覆盖所有区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
产业农合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模式?它与区域农合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以产业为基础、以联合为纽带
2006年,浙江提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构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的思路。“三位一体”,如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方法和路径何在?要知道,全省组建的“农合联”,会员加在一起有66000多个,服务对象不仅量大面广,而且需求各有不同。如果不能给会员提供有效服务,那么,这个 “体”也就只能沦为一种摆设。因此,对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设计,非议者、忧虑者不乏其人。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浙江全省各地开始潜心探索。
长兴是浙北农业大县,其芦笋产业在业界赫赫有名,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全年总产量超过1.6万吨,规模和产量均名列浙江前茅。然而,由于分散经营、各自为战,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农户没有议价权和话语权,常常被压价不说,还不时遭遇滞销,产业发展时起时落。
2017年4月,长兴芦笋产业农合联宣告成立,将全县有关的生产主体和服务机构几乎一网打尽,其中包括27家专业合作社、9家家庭农场、6家种植大户、7家涉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4家相关单位。根据会员的共性需求,产业农合联设置了销售部、技术部、质检部、专科庄稼医院和信用合作部。
以产业为基础的这种联合,好处显而易见:以前,经销商到田间地头收购时,瞅准农户们分散交易、不了解行情的弱点,进行各个击破。产业农合联决定成立后,每天发布芦笋交易价,以维护会员利益。与此同时,与市场建立稳定的交易关系,会员们只要将芦笋交给产业农合联就万事大吉,每个月都定期结账,可以拿到现金。为了对经销商和农户都形成约束,产业农合联规定,双方都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
搞定了外部市场,还得保证质量不出问题。因为掌控着市场这一“杀手锏”,生产者就不敢投机,就必须按照生产标准、分级标准执行,一旦发现违规现象,质检部可以警告你、处罚你,甚至叫你退出农合联。技术部的职责则是研究品种、肥料等,看哪个牌子更适合当地。一旦通过验证,就在整个产业内推广应用。推广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如今,产业农合联不仅覆盖了全省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将一个个产业的产加销全程进行了组织化整合,而且,正向民宿、农资等三产服务领域快步延伸。
业内行家坦言:只有按照产业进行分类,才能凸显出共同的服务需求,我们才能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服务。正是因为在产业找到了“共同话题”,产业农合联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丽水产业农合联不仅实现了9个县(市、区)全覆盖,而且还实现了9大主导产业全覆盖。
面向市场进行实体化经营
新成立的产业农合联与这些传统的社团组织有何区别?会不会是重复设置,或者是“新瓶装老酒”?
温岭是浙江有名的农业大市,近年来西兰花发展很快,产品除了供应国内,还出口日本等国。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销售常常遭遇挑战,蔬菜产量大年时,西兰花常被贱卖,还会有不少烂在地里。为了止损,以前,温岭人常常把西兰花运到山东等地,进行粗加工。
时间长了,大家就想在温岭也搞个加工厂,但资金成了最大的拦路虎。温岭红日供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福初,有着十多年的西兰花种植经验。2018年,他与几家生产主体一合计,共同投资2500多万元,建成了一条深加工流水线。
按照设计规模,这条流水线每小时可加工5吨蔬菜成品,光靠江福初他们自己的基地,还远远吃不饱,但现实中,许多种植大户又都有加工需求。温岭蔬菜产业农合联成立后,江福初就凭借这个载体,迅速发出邀约,实现了业务饱和。
如何实体化,大家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依托像“红日”这样本身具有加工和营销能力的主体,面向会员提供服务;也有的像缙云茭白产业农合联,由几个销售大户抱团进行市场对接。其中最具活力的,莫过于根据产业链延伸的要求,由会员共同投资,组建实体,进行企业化经营。
如长兴芦笋产业农合联,为了解决芦笋分级难题,就专门委托科研机构进行设备研发,每台售价数十万,近日即可下线投入使用。设备的购置费用,除了政府补助,其余的就由会员众筹,进行企业化运营。
既然是实体化运作,无论是用人,还是解决共性难题,势必产生成本。根据约定,会员每交易一斤芦笋,产业农合联可从中提取八分钱的管理费,按每天交易2万斤计算,可有1600元入账。这笔收入,可用来做市场推广、房租水电、人员工资等。到了年底,如有结余,会员们将按入股比例进行“二次分配”。
区区“八分钱”的管理费,看似微不足道,但一方面其分配体现了合作经济的本质,另一方面,则保证了产业农合联的可持续运营。产业农合联的发展也因此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专业化服务的直通管道
现代农业服务,越来越离不开品牌营销的版块,但毋庸置疑,品牌的专业技术含量较高,更需要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小家小社”往往无法承受。而产业农合联的出现,让品牌创建“美梦成真”。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首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但取得这一殊荣,对青田来说,除了名声大振之外,并没带来什么实际受益。尤其是大米,价格还是“老方一贴”,每斤稻谷才卖一块八,与普通大米并无两样。更让人尴尬的是,种植面积不断下降,从鼎盛期的10万亩,一直滑到了4万亩。
2017年,青田县成立了稻鱼产业农合联后,县政府斥资2000万元,组建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区域农合联的运行平台,并主导产业农合联的运营。
以前,稻鱼产业犹如一盘散沙。公司介入后,以品牌营销为龙头,倒过来抓品种、抓标准、抓质量,在品牌营销上,则定位“稻鱼之恋”,挖掘故事,赋予品牌以内涵。
从举办“稻鱼之恋”的开犁节、开镰节,到亮相各类推介会、展销会,从邀请网红进行直播,到九个挂职县长吆喝卖米,从入驻阿里巴巴盒马鲜生旗舰店,到变身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指定用米……青田稻鱼米身价陡增,声名大振。仅仅一年时间,其售价就由原来的6元一公斤,涨到了20元一公斤。
效益是最为灵敏的指挥棒。如今,“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涅槃。跟青田稻鱼米一样,长兴芦笋、莫干黄芽、缙云茭白……一大批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产业农合联的落地运营,正在浮出水面。而与品牌影响力正相关的,则是背后产业的日渐兴旺。
蒋文龙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