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全面提升农机合作社现代化水平
产生日期:2019-05-07 02:29 来源: 东方城乡报
常德市作为湖南省农业大市,地形多样,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速度之快、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均居全省前列。截至2018年,常德市累计注册农机合作社651家,其中现代农机合作社404家,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79家,国家级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4家,从业人员9633名,流转土地167.72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0%。常德市农机合作社的建设思路,有助于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农机合作社在常德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大铁牛”彻底改变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经营模式,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规模种田的难题。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又聘请人员作业,一方面解决了农民就业,另一方面也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发展常德经济的中坚力量。
农机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吸纳了广大农户带田入社,对农机合作社的管理更加方便行政单位对农户的集中联系与沟通,缩短服务农村成本,为行政管理减负。多年来,常德市一直通过行政引导的方式,推动农机合作社发展。
2014年,为加快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农机合作社建设水平和经营服务能力,湖南省政府决定通过“运用财政扶持、用活购机补贴、吸引民间投资”的方式,计划两年在全省扶持建设1000家小型精干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代农机合作社(以下简称“千社”工程),省财政扶持15万元,市州、县市区财政配套扶持15万元,按农机购置补贴相关政策进行补贴,其余部分由合作社自筹。“千社”工程让农民办社热情高涨,仅2014年注册农机合作社101家,是往年农机合作社总量的两倍。
2016年,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瓶颈,率先实现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样板,全面推行“以机代牛”,解决血吸虫防治相关问题,省政府结合“千社”工程,决定在洞庭湖区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用两年时间在洞庭湖区扶持建设1000家现代农机合作社,并奖励150家示范社,让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基本覆盖本区域的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提升工程的实施使常德市农机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2016—2017年,农机合作社注册数量环比增长近100%,从业人数成倍增加,水稻、油菜和经作林果全程机械化生产能力得到较大跃升。
2018年,随着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新的突破口集中在山地果园机械化,湖南省农业委员会联合省财政厅,在全省扶持建设以经作林果等作物为主业的现代农机合作社。常德市新建以经作林果等作物为主业的现代农机合作社5家,填补了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的空白,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呈现出多样性。
发展不易,前路漫漫
不论从组织类型还是经营模式来看,常德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常德市合作社组织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农业能人带领创社。如2010年3月,机插秧能手陈国教和当地的37位农户注册了常德市首家农机合作社——金鼎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3141亩,专门从事农机作业和服务,随着种植效益的好转,金鼎陆续完善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其他装备,如旋耕机、植保机械和烘干机,并于2014年入选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二是农机户抱团组建。如2014年成立的鼎城区风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东初从事农机服务事业多年,听闻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联合其他农机户和乡亲组建了集农机维修于一体的现代农机合作社;三是工商资本下乡建社。如2017年成立的鼎城区天富民祥农机专业合作社,其法人社员为常德天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据了解,目前工商资本下乡建社占同年新建农机合作社比例呈上升趋势。
这些农机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也多种多样。采取订单型的合作社,一般率先与农产品购买者签订订单,再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流转土地在2000—6000亩左右,配齐水稻全程机械化各环节机具进行农业作业。像经开区康益农机专业合作社,与金健米业签订订单作业,2018年盈利60万元。还有作业型农机合作社,这类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在1000—2000亩左右,农机具种类和数量都较多,社员大部分集中外出作业服务,社员信息共享,相互调配,按劳分配。如西湖西洲农机专业合作社,2018年依靠对外作业盈利近40万元。另外,农机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为一体也成为一种“走俏”模式。这类农机合作社流转面积大,农业产业化链完善,集产供销为一体,如桃源县食健堂农机专业合作社,大米远销省内外,有的还兼顾开发乡村休闲旅游。
然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合作社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了诸多困难。
首先是农田生产成本提高。随着农村空巢化现象严重,近些年土地成本不断升高,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费用贵的高达500—600元/亩或更高,大多数农机合作社需要一次性支付5—10年的土地流转费用。加之近年来,水稻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生产资源价格节节攀升,国家取消粮食保护价以来,粮食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单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机合作社将面临亏本或者破产的窘境。同时,土地平整费用也在不断提高。流转来的土地需要化散为整进行集约化经营,在与相关农户交涉过程中,受小农经济制约的零散农户往往漫天要价,农机合作社花费巨大。
农机手欠缺也是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近两年,农村“空巢”问题加剧,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导致年轻人少,农村从业人员锐减。同时,农机作业受季节性影响难以接续,部分农民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从事农机作业,人才资源严重短缺。
另外,大部分农机合作社都是当地的农民自发组建,他们自身经济条件有限,缺乏有效资金对农机合作社转型升级,更换装备,更谈不上完成实用技术的试验、推广。据了解,部分农机合作社有意愿却无后续资金添置同步精量施肥机,都停留在插秧前整地时施入基肥,过量施肥在提高成本和资源浪费同时造成了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污染,导致蔬菜、地下水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同时也容易引起土壤重金属化。
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是合作社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必须跨过的“坎儿”,需要政府和合作社的共同发力。
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