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梨树:秸秆变“棉被”黑土获重生

产生日期:2018-11-16 05:45      来源: 东方城乡报

对于吉林产粮大县梨树县的农民来说,玉米秸秆曾经让他们很头疼。烧掉,污染环境;不烧,堆在地里影响来年种地。2007年,梨树县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引进并试验示范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逐步完善并推广以来,这项技术不仅帮农民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也让一度越来越薄的黑土层重获新生。

在该县梨树镇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合作社的200多公顷玉米刚收割完。地里看不到玉米秸秆的踪影,而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棉被”。合作社理事长卢伟说,这层“棉被”其实就是玉米秸秆粉碎后制成的。虽然“棉被”外表普通,却已成为他稳产增效的“法宝”。

秸秆形态变化之余,也给土地带来了巨大改变。卢伟说,以往烧秸秆或把秸秆运走,土地直接裸露在外。有了这层“棉被”的保护,土壤中的水分得以保持,效果相当于每年增加一场50毫米降雨。今年春天,当地遭遇了严重春旱,但在这层“棉被”的保护下,冬季积累的水分不易蒸发,出苗并没受到影响,肥料在秸秆覆盖之下也不易流失。这几年,尽管天气情况不稳定,但卢伟的玉米产量一直稳中有升。

更让卢伟高兴的是,随着地力逐步恢复,曾经难得一见的蚯蚓回来了。由于此前连续耕作并且大量用肥透支地力,土壤板结,蚯蚓失去了生存空间。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后,水土条件持续改善,化肥用量不断减少,蚯蚓的数量和活跃度都明显增加。据卢伟初步测算,现在每平方米土地里的蚯蚓数量达到120条左右。有了蚯蚓帮忙,土壤的质量有了明显改观。

吉林省为采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农民提供了每公顷375元的专项资金补贴,明年补贴标准还会提高。从2007年开始试验示范,到如今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根系”越来越发达。

刘硕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