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抓住农村改革症结 成为乡村振兴有力推手

产生日期:2018-04-12 06:52      来源: 东方城乡报

长期以来,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的情况比较突出,难以适应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需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恰恰抓住了“统”得不够的农村改革症结,通过股权纽带,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各类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农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实现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让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优越性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是农村改革的生动实践。

【案例一】

陕西略阳

“三变”改革引领农村产业脱贫

地处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区之一。山大沟深、土地条件差,如何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成为当地最头痛的问题。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缺信心。除了这“四缺”,最缺的还是“引领贫困群众凝聚信心的组织形式”。今年春天,这种情况有了“破冰融雪”式的根本性转变。一场以“三变”改革为引领的产业脱贫热潮在这里火热地进行着。

今年的春节,对横现河街道办事处横现河村贫困群众许久平来说,是个久违的“幸福年”。春节前几天,许久平加入的三盛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首次举办了分红大会,许久平领到了6000元工资。4个月前,他以自己的10亩山地入股加入了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一边当着合作社的股东,一家三口还在家门口的艾草种植基地上了班。

说起家里的变化,许久平说:“现在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土地入股有分红,就近还能在合作社干活挣工资,脱贫应该没问题。”

把祖祖辈辈吃饭养家的土地入了股,贫困户凭的是对党组织的信任。合作社负责人、村党支部委员杨佼介绍说,村里刚开始搞“三变”改革,动员大家用土地入股时,好多群众有顾虑。但是看到村里的党员干部都入了股,村干部又领着头干,大家就放心了。

按照“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三盛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成立半年时间已累计发放务工工资31000元,其中贫困户个人务工收入最高达到5450元。

在横现河街道办探索的产业扶贫“三变”模式中,党组织作用十分关键。横现河街道办党委书记庞建军说,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既能带着群众干,解决贫困户发展短板,同时也能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吃上“定心丸”,增加他们的发展信心。

依靠这种方式,去年横现河街道办近60%的贫困户通过“党组织+X+贫困户”的模式走上增收脱贫之路。

【案例二】

甘肃徽县

“三变”改革为农村发展引来源头活水

三年时间贫困人口下降80.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7.7%,全县213个行政村村级集体资金达到5937.4万元,这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三变”改革实践交出的一份成绩单。针对资金短缺、农民分散等阻碍农村发展的问题,以“三变”改革为动力,整合运用各类涉农资金,有效盘活沉寂优势资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最终形成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农民增收渠道多元、村级积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稳步提升的“多赢”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走出了一条徽县特色的农村“三变”改革实践之路。

除了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徽县还整合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同时创新扶贫融资模式为农村发展引来资金的源头活水,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过去涉农资金使用分散、使用效益不高,对此,徽县积极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4633万元作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全县213个行政村每村平均安排20万元,采取贴息、补助、入股等方式,引导建立以“合作社控股+村集体持股+群众参股+贫困户配股”为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把资金变股金,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徽县把财政投入到农户的扶贫资金、项目资金等,作为村集体或农户享有的股金,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聚集了一家一户的分散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等参与到农村发展平台上来,放大了财政资金使用效应。

徽县嘉陵镇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普通户”的模式,以村集体持股、合作社控股、贫困户分红、普通户参股的方式,聚合扶贫资金40万元、撬动民间资本120万元,建成覆盖4个贫困村的中蜂产业发展联盟,2017年产业联盟累计创收10万元。

此外,徽县还协调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发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农户贷款难等问题。

通过农村“三变”改革的推进,徽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目前,徽县已形成以苗木产业为主导,以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经济林果为主的三大优势产业,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烤烟、中蜂养殖、水产养殖、制种等几大区域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全县发展特色产业27.06万亩,其中发展苗木12.6万亩,总产值达15亿元;中蜂饲养量3.4万群,蜂产品产值1000多万元;畜牧业产值达3.3亿元。

【案例三】

安徽芜湖

“三变”改革拓宽村民致富路

位于安徽芜湖湾沚镇境内的相思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今年44岁的张国旺,生于相思园,长在相思园。随着社会发展,长大成人的张国旺没有再像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间地头劳作,而是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然而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漂泊的“外乡人”,如今政策好了,他选择回乡创业。

村容村貌美化了,人居环境改善了,但是,怎样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是张国旺等人面临着一大难题。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产业基础,就业没岗位,致富缺路子,张国旺等人苦思冥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省、市、县委推进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农村“三变”改革工作,为相思园提供了思路。在县镇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张国旺等人决定利用相思园有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以此带动村民增收。

2017年底,经过多次开会商讨,相思园农村“三变”改革朝着实质化迈进。张国旺等18人在征得村民同意下,于2018年1月以签名和按手印的方式,成立“相思园乡村旅游合作社”,带头示范经营。合作社采取公共资源入股、村民自留土地资源入股、注入资金入股等多种入股方式相结合,鼓励全体村民参与入股,享受收益分红。运营模式公开透明,运转方式、资金来源与去向等一律张榜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

合作社成立后,为有效利用集体资产,由合作社牵头,对村中一千余亩荒山荒地、近千亩水田开展整治,并聘请专业评估公司进行评估,盘清集体资产,确定村民原始份额。本着自愿原则,流转村民荒芜的自留地,由合作社集体经营,支付村民相应流转费。盘清的土地用来种植桃树等果树,以及山芋、花生等当地土特农产品,合作社目前注册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搭建平台、提供渠道,销售农副产品,所得收益集体分红。

为了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合作社大力挖掘相思园特色农副产品,一些逐渐遗忘的民俗产品被重新开发包装,过去不起眼的山芋粉丝、老豆腐、土鸡蛋、花生糖等传统手工制作的食品,走向了市场,摆上了城里人的餐桌。合作社积极开拓市场,寻找品牌餐饮店开展合作,当好农户与酒店间的桥梁纽带,一方面,监督检测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与酒店协商农副产品价格,经营所得全部归农户所有,合作社不从中收取任何费用。目前,相思园已与芜湖金隆兴大酒店签订供应协议。在家里也能做生意挣钱,这样的好事让村民们乐开了花。(本文综合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建言】

风险防控仍需多项保障

有专家表示,农业是靠天吃饭的高风险产业,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三变”改革后,村集体、农民的有关资产权利权益入股进入相关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因受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和不可预见的市场因素双重影响,生产经营实体不可能只盈不亏,由于入股后有关资产权利权益介入市场程度加深,亏损的风险将增大。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选择经济实力强和效益好的农业经营主体。强化企业章程建设,建立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农民“优先股”、信息公开和决策等系列监督机制,提升群众自身素质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建设,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建立“三变”管理监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退出机制和应急机制,探索设立政府性风险补偿保障金、农业经营主体风险保证金,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贾明琪表示,除了选择好的经营主体外,怎么选择农业发展项目也是一个难题。目前,农村还缺乏善于捕捉市场、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吸引人才到农村去是保障“三变”改革成功的重要方面。

二是建设好产权交易平台。贾明琪表示,应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分级建立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形成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县级交易所、乡级流转服务站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制定农村产权流转的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配套文件,完善交易规则和流程。建立交易监督机制,强化监管,确保产权交易规范透明运行。

三是掌控好融资风险。建立农村产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机制、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保障机制、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自愿退出机制、农村产权抵押担保风险机制。同时,深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完善农村信用评价机制,先建档,后评级,再授信。通过新设、控股、参股等方式,发展一批以政府出资为主、主业突出、经营规范、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影响力较大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为服务“三变”改革的主力军。

附件下载:

2018.4.12.jpg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