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建设有待加强

产生日期:2014-11-12 09:12      来源: 东方城乡报

  日前在京津冀晋蒙等泛京津冀区域调研了解到,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京津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农产品流通“短板”明显,大多数农产品作为初级农产品流通到市场,创造的附加价值相对较低。专家认为,泛京津冀区域农产品种植在稳定数量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最初一公里”环节建设,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完善深加工环节和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深加工:“三分长相七分妆”

  在河北、山西、内蒙古部分地区,普遍存在农产品种植重生产、轻加工现象,导致这一区域农产品销售量多价低、优质不优价。

  河北省蔬菜占北京市场的50%以上,占天津的40%以上,居外埠进京津蔬菜市场份额之首。但蔬菜种类以大路菜为主,精特菜和包装菜占有量较少,效益低下。

  据河北省农业部门介绍,2013年,河北省蔬菜在北京中高端市场占有率比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但也只有33%左右。不重视采后处理,观感品质不整齐,商品增值空间被大大压缩,这是进京河北菜的主要缺陷。

  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李博文说,河北省蔬菜与京津市场的需求与定位存在脱节现象。目前京津市场以无公害食品蔬菜为主,约占50-60%,绿色食品蔬菜为辅,约占20-30%。京津市场蔬菜总体发展趋势是高质量、高档化、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而河北省供应的产品仍以不加工或粗加工的产品为主,蔬菜供给的60-70%销售在农贸市场。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是我国马铃薯生产大市,每年的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产量在450万吨左右。乌兰察布市商务局副局长苏东说,每年有100多万吨的土豆经过当地龙头企业做成薯条等产品销售,价格很高。剩下的除了一部分用来留种、自食,其它大部分从地里直接卖给了土豆贩子,价钱就上不去,行情最好的时候卖到1.2元一斤,最差才3毛钱。

  同样,山西省是全国马铃薯生产的10个大省之一,但加工转化率只有产量的20%左右,且以家庭式小作坊粗淀粉、粉条初级加工居多。蔬菜同样如此,据大同市农业部门介绍,目前全市大棚蔬菜已发展到20万亩,并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增加。产地建设起来了,销售却是很初级的,由于没有龙头企业,蔬菜基本是以农户自销为主。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翟留栓说,泛京津冀区域农产品种植重生产、轻加工的现状应尽快改变。最近几年,我国城乡蔬菜的消费量已趋于稳定,这一现象在京津等大都市表现得更为明显。当消费数量趋于天花板时,消费者肯定会对农产品的品质提高要求,这就需要农产品生产者把粗放农产品提升为精细农产品。

  ●品牌效应:“一个好名身价涨”

  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是另一“短板”。作为京津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品牌效应的缺失导致了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农产品“本地生产,外省贴牌”的现象,也造成这一区域的农产品对接京津高档市场的问题相当突出。

  目前,河北省有中国名牌蔬菜3项,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82项,优质产品42项,但缺乏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和龙头企业。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马永青说,许多农产品生产者没有品牌意识,他们将农产品看作产品而不是商品。首先表现为商标注册不及时,如沧州生产的金丝小枣,几年前商标被别的省抢注,致使沧州金丝小枣的生产、销售非常被动。其次不重视宣传应用,很多品牌进行名称注册后就完事了,成为“哑巴”商标,如大多数人都知道迁西板栗,却很少有人知道其注册商标是“紫玉”。

  李博文说,近几年来,河北省树立本地农产品品牌的意识在增强,但并未彻底改变“本地菜,外省卖”的现象。河北省永清、青县、固安等县接壤京津,供应京津的蔬菜很多,且多数直接对接超市,但很多用了北京的品牌。

  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说,尽管河北菜已经在北京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横向看来,河北菜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低于距离较远的山东。他认为,河北农业的问题在于缺少山东那样的规模效应,进而影响到品牌建设。“有了地区名片、规模效应、细分品牌之后,山东菜在市场上更有价格优势,甚至很多河北的蔬菜先到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滚一下’,贴上山东菜的标,再进京。”

  “本地菜,外省卖”的窘境不仅在河北省存在,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体现。乌兰察布市距北京不到400公里,但当地一定数量的土豆要“进京”,首先需绕到800多公里外的山东寿光市,然后再绕行约500公里进京。乌兰察布市商务部门说,出现这种舍近求远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本地土豆没有把品牌整合起来,寿光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效应,寿光批发市场有完善的清洗、分拣、装运、包装等配套的产业链,而这是乌兰察布市所缺乏的。

  业内人士表示,泛京津冀区域农产品品牌薄弱,导致了这一区域的农产品对接京津高档市场遇到难题,这也是优质不优价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一个品牌可使一种农产品的身价倍涨:据工商总局2011年对220个种植类地理标志农产品调查显示,2010年,地理标志农产品附加值比注册保护前平均增长105%,最高增长达6倍;种植标志农产品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1%,比注册保护前增长90%,最高达10倍。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