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驻马店出发,走向世界
产生日期:2014-09-01 02:55 来源: 农民日报
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招商环境,市场培育出巨大的产业需求。在徐福记公司采访时,肖昌礼拿出小蛋糕、米卷等小食品让记者品尝,“你们吃到的这些食品,原材料大都来自当地。今年我们将向周边农民采购2000吨鸡蛋、1500吨花生、1万吨冬瓜以及上千吨面粉、菜籽色拉油。”
驻马店联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永军告诉记者:“企业所需的蔬菜、鸡肉、牛肉、面粉、红薯等原材料都能就近购买。特别是驻马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靠近内陆市场,极大节约了物流成本,算下来每吨能省500元,十分可观。”
据李栓紧介绍,驻马店与周边的农业大市,每年可提供3000万吨的加工原粮和300多万吨的加工油料,农产品加工增值空间巨大。徐福记、丰盛粮油等外地企业“进驻”驻马店,将全市700万亩的优质小麦“大口吃掉”;“鲁洲生物”深加工玉米,年产淀粉糖系列产品,将周边玉米“吃干榨净”;台湾顶志油脂将全市芝麻“一口吞下”……外地企业的进驻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驻马店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芝麻油生产基地。
这是个良性循环:农洽会及其带动的招商热潮推动了驻马店经济社会发展,而更加开放进步的驻马店也吸引来更多好的投资项目。16年来,这个城市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农洽会这个窗口和平台。与办会前的1997年相比,201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同时,市民的社会公德明显提高,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树立起诚信、开放、创新、自强的形象。驻马店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在2012年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排名中,驻马店位居河南省第2位。可以说,农洽会已成为驻马店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
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奥林匹克”盛会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农洽会的办会理念也在与时俱进。从初期的“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打造涵盖多领域交流贸易的综合性展会,逐步发展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题的专业展会,2013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驻马店人在写下16年辉煌历程的同时,也不断赋予展会新的意义。
“今年对展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以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品牌化和信息化,提出了‘五化’的办会方向,就是要打响农洽会品牌、推出一批好的农加工品牌,要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网上会展。”武国定说。
让加工企业找到“好伙伴”,让科研成果找到“好婆家”,让采购商找到好产品,让金融机构找到好客户,让农民合作社找到好买家。如今的农洽会承担着“投资贸易洽谈、科技成果发布、技术装备展示、科企银企对接、产品展销推介、专题聚焦研讨”等多项功能,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洽谈一批项目、对接一批技术、发布一批成果、提高一个层次。实践表明,农洽会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的转化器、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产业升级的提升器。
作为承担东西区域交流功能的平台,农洽会也被寄予更高期望。
诚如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所言,河南是农业大省和农产品加工业强省,支持河南省搭建“中国农加工洽谈会”这个平台,目的就是贯彻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实现支持河南、带动全国、面向世界的态势。
凭借着“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地理优势,驻马店已成为东部加工制造业和资金向西部转移的首选地。16年来,通过这个区域合作平台,推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引导东部地区主动将产业梯度转移出去,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合作双方将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与劳动力、土地、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加以整合,共同走出一条优势互补、互惠双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区域统筹协调之路。